日本授权战机击落钓鱼岛上空中国无人机,真的敢开火?
6月30日,《产经新闻》披露,日本内阁正式决定:即使不构成“自卫或紧急状态”,日本战斗机也被授权可在特定条件下开火击落无人机。这个“特定条件”,说白了就是——看着不顺眼,觉得威胁,就能打。
这不是“调整”,这是对战后秩序的拆解。
如果说此前的自卫权还靠“解释”维系合法性,那么现在,东京摆明了要将武力当成政策工具,撕掉最后一块遮羞布。而且他们明确提到的对象,是中国。
针对谁,不言而喻
从2021年开始,中国的高端军用无人机频繁进出西太平洋,尤其沿着两条成熟航线:一条自宫古海峡南下进入太平洋,一条则穿过与那国岛与台湾之间的“咽喉口”,从东面绕岛而行。这两条线,几乎每次都与钓鱼岛上空擦边。
对中国来说,这些飞行是航线训练、实战模拟、信息侦察——属于主权范围内的正常活动。但对日本来说,这就是“不能容忍的挑衅”。
从2025年5月以来,日本防卫省累计记录了17架次中国军用无人机“接近日本领空”,他们急得发抖,连忙升空拦截。问题是,无人机又不侵犯你领空,按你们自己的法条,只能监视、警告,不能动手。
可现在,他们要改这条规矩。
放开开火权,就是想制造擦枪走火
这场游戏的逻辑变了。过去日本的战斗机只能跟着绕几圈、拍几张照,装装样子;但从现在开始,他们等于得到了“想打就打”的政策授权。这不是战术升级,这是战略摊牌。
日本怎么解释这条新规?理由听起来很美:“提升威慑力,防止空域遭到反复骚扰。”可这套说辞,和俄乌冲突开战前北约在黑海搞的那一套有何不同?
说白了,东京对中国无人机的最大恐惧,不是怕它打,而是怕它“飞得多、看得全、不好拦、便宜又持久”,日本的F-15战斗机起飞一小时,成本是无人机的十倍,一次要升两架,累得飞行员吃不消,飞机寿命也刷掉半截。
他们怕的不是无人机,而是被围观、被记录、被压着飞——军事上的战略羞辱。
让我们直说:日本不敢真打。但他们现在就是要把“敢打”的姿态摆出来,看谁先慌。
为什么?因为他们赌中国“不接战”——无人机毕竟是无人平台,哪怕被打下来,也不是人命,只要中国不回击,日方就可以拿来大做文章:媒体铺天盖地喊“中国被打不敢还手”,国内民意激化,国际上找美国站台,再顺势扩军备战。
这是把战术性擦枪走火,打造成战略性博弈筹码的玩法。
说得直白点,日本不是怕中国反应太大,他们怕中国反应太小。
美国在后,日本敢更前
别忘了,6月底,日本刚和美国开了联合军演,演练的主题之一就是“多域打击”——用战斗机、海基导弹和电子战共同对付敌方无人化平台。换句话说,这场“如何打掉中国无人机”的讨论,不是在日本防卫省的会议室里决定的,是在美军军舰的作战图上配好的剧本。
你以为是日本放开了击落权,其实是华盛顿默许东京先试探红线。
从日本媒体的语气看,这次动手的可能性确实上来了。尤其是日方不断强调“钓鱼岛周边空域属于日本领空”,这是在造势,也是给未来的动武行为打法律预防针。
但钓鱼岛不是日本的私人岛屿,空域更不是你说了算。
这个动作的深意在于:对“和平宪法”的抛弃已公开化
几十年来,日本一直以“和平宪法”自居,说自己放弃战争,不主动用武力。可如今,他们正一点点修改国内法、赋予自卫队“先手开火”的能力。
先是可以击落有人驾驶飞机,在2016年通过;接着可以攻击敌方指挥系统,在2022年入法;现在,连无人机也能随时“合法击落”。
这不是战术扩张,这是“逐步取消战败国身份”的路线图。
东京的底牌很清楚:要成为“正常国家”,就必须能打仗、敢打仗、愿意挑衅冲突制造战后格局的变化。
钓鱼岛上空,是他们选定的第一场试炼场。
中国该怎么办?
简单说,三点:
无人机飞得更多、更准、更有节奏,让日本空军“拦都拦不住,打又不敢打”;
派有人机护航无人机巡航,制造“你动无人,我动有人”的高压感;
舆论和法律战两手同步,让日本在开火前就被舆论和国际条约压到喘不过气。
我们不挑事,但也绝不让事变得“好挑”。
日本不是突然变得胆大了,而是觉得有美国兜底、有民意配合、有灰色地带可钻。他们不在乎钓鱼岛是谁的,也不真在乎飞过的是什么飞机,他们在乎的是一个机会:挑衅中国,看能不能借一次“无人机冲突”,来洗掉战败国的标签。
所以,这事性质变了,不是中国无人机的事,是日本国策的事,是东亚地缘博弈的事。
这一次,中国不只是要看清对方的底线,更要让对方知道:钓鱼岛,不是他们用来“复国”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