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K新闻网

1948年10月国民党中将周福成的女儿,专门到了沈阳劝父亲投诚,却反被父亲以枪威

1948年10月国民党中将周福成的女儿,专门到了沈阳劝父亲投诚,却反被父亲以枪威胁。 东北野战军已完成对沈阳的合围,城内电力瘫痪,守军士气溃散,此时的沈阳指挥部内,正在上演一出令人唏嘘的父女对峙。 国民党第八兵团司令官周福成面对着自己的女儿周长秀,手中紧握着配枪,这个曾经让他引以为傲的女儿,如今却成了中国共产党的地下党员,正拿着组织的劝降信要他投诚。 周福成1898年出生在辽宁辽阳一个普通家庭,凭借自己的努力考入了东北讲武堂,这所军校培养出了张学良、郭松龄等一批东北军将领,周福成也在其中崭露头角。 1933年的长城抗战让周福成一战成名,他率领独立第29旅死守古北口要塞,面对日军的猛烈攻击坚持了整整七个昼夜,战斗结束时全旅伤亡过半,但成功阻滞了日军的推进步伐。 国民政府为表彰他的英勇表现,特地授予了“青天白日勋章”。这枚勋章不仅是荣誉的象征,更让周福成在军中的地位水涨船高。 武汉会战期间,周福成指挥第53军参与了著名的万家岭战役,中国军队在这次战役中重创日军第106师团,歼敌约8000人,成为抗战史上的经典战例之一。 1944年的滇西反攻更是周福成军旅生涯的高光时刻,他率部攻克畹町,与驻印军胜利会师,亲手打通了被日军切断的中印公路,这条生命线的重新开通,对于抗战胜利具有重要意义。 日本投降后,周福成还作为中国军方代表赴越南河内接受日军投降,站在受降台上的那一刻,这个从辽阳农家走出的将军终于迎来了人生的巅峰。 然而抗战胜利并没有带来真正的和平,蒋介石很快将周福成调往东北参与内战,这个决定彻底改变了周福成的人生轨迹。 1947年周福成接替杜聿明担任沈阳城防司令,此时的东北战场形势已经十分严峻,国民党军队节节败退,沈阳成了最后的堡垒。 辽沈战役进入最后阶段时,蒋介石下达了“焦土政策”的命令,要求在撤退前炸毁沈阳的工厂、桥梁等重要设施,不给解放军留下任何有用的东西。 周福成虽然在重要设施上布置了炸药,但他的部下却纷纷倒戈,第53军130师师长王理寰率部投诚,让整个爆破计划彻底流产。 就在这个关键时刻,周福成的女儿周长秀出现了,她是通过中共东北局社会部的安排,持着公函进入沈阳执行特殊任务的。 周长秀早年就读于北京师范大学,在学生运动中接触了马克思主义思想,后来秘密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她深知父亲的性格,也明白劝降的困难。 但组织的信任和民族大义让她必须尝试,面对持枪的父亲,周长秀拿出了劝降信,希望这个曾经的抗日英雄能够顺应历史潮流。 周福成看完信后情绪激动,他举起配枪表示“绝不投降”,这个在抗日战场上英勇无畏的将军,此刻却固执地站在了历史的对立面。 父女俩的最后一次见面以决裂告终,周长秀含着眼泪离开了指挥部,而周福成则在沈阳城破后化装潜逃,最终还是被解放军俘虏。 被押送到抚顺战犯管理所后,周福成与廖耀湘、郑庭笈等一批国民党高级将领一同接受改造,起初他非常抵触,拒绝配合任何改造活动。 随着时间的推移,周福成逐渐开始反思自己的人生选择,他开始学习中共的政策,并按要求撰写了悔过书,承认了自己在内战中的错误。 1953年公安部批准周福成保外就医,此时的他已经重病缠身,患上了严重的肺结核,回到家乡辽阳后不久,周福成就病逝了,年仅55岁。 周福成的人生轨迹反映了那个时代许多国民党将领的共同困境,他们在抗日战争中表现英勇,但在历史的关键时刻却做出了错误的选择。 与周福成形成对比的是,同时期的傅作义、程潜等将领选择了和平起义,为新中国的建立贡献了力量。他们的不同选择,也决定了各自截然不同的历史地位。 周长秀在父亲去世后,继续为新中国的建设事业工作,她从未公开谈论过那次劝降的细节,直到晚年才在回忆录中简单提及。这段父女恩怨的背后,是那个波澜壮阔时代的缩影,每个人都面临着历史的选择,而选择的结果往往决定了个人的命运走向。 周福成的悲剧在于,他没能正确认识历史发展的大势,一个曾经为民族解放事业流血流汗的英雄,最终却因为政治立场的固执而成为了历史的落伍者。 信源: 《国民政府军政部档案》 《沈阳城防司令部作战日志》1948年 周长秀口述记录1985年 《东北野战军战史》军事科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