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64年,大明皇宫,年仅38岁的明英宗朱祁镇双目紧闭,临死时,这个差劲的皇帝竟留下了两道“无比英明”的遗诏。 那年的深秋,北京城笼罩在一片肃杀之中。紫禁城里的太医们脚步匆匆,宫女太监们低着头不敢出声。 乾清宫的龙床上,年仅38岁的明英宗朱祁镇已经气若游丝。这个曾经两度登基的皇帝,此刻正用尽最后的力气交代后事。 谁都没想到,这个一生犯过无数错误的皇帝,临终前竟然留下了两道让满朝文武都忍不住落泪的遗诏,废除宫妃殉葬制度,释放被囚禁五十多年的建文帝之子朱文圭。 要说朱祁镇这一生,那可真是跌宕起伏。他9岁登基,16岁亲政,本该是个意气风发的少年天子。 可偏偏听信太监王振的谗言,非要御驾亲征瓦剌,结果在土木堡一败涂地,自己还当了俘虏。 那会儿北京城里乱成一锅粥,他弟弟朱祁钰被推上皇位,他这个太上皇反倒成了烫手山芋。 瓦剌人看他没用了,一年后把他放回来,结果又被弟弟关在南宫整整七年。 那七年里,他吃尽了苦头,连饭都吃不饱,全靠发妻钱皇后做女红卖钱补贴家用。 就是这段经历让他彻底变了个人,从骄纵任性的少年,变成了懂得体恤他人的中年男人。 所以当他通过"夺门之变"重新坐上龙椅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善待那些陪他吃苦的后妃们。 钱皇后腿瘸了眼瞎了,他照样让她当皇后;周贵妃给他生了太子,他给了贵妃的尊位,就连在南宫时照顾他的宫女刘氏,也被封为敬妃。 这些女人陪他度过了人生最黑暗的岁月,他打心眼里感激她们。特别是当他病重时,想到自己死后这些女人可能要殉葬,心里就跟针扎似的疼。 朱元璋定下的殉葬制度实在太残忍了,那些年轻的生命凭什么要为一个死人陪葬? 说到殉葬,那可真是明朝后宫最黑暗的一页。 朱元璋死后,四十多个妃嫔被迫上吊,朱棣死时,三十多个妃嫔殉葬,就连朱祁镇的父亲朱瞻基去世,也有十多个妃嫔跟着去了。 这些女人有的才二十出头,人生才刚刚开始,就不得不结束生命。 朱祁镇在南宫那七年,亲眼见过太多生离死别,知道活着有多不容易。 他不想让陪伴自己的女人们也遭这个罪,所以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拼尽全力说出了那句"以人殉葬,我所不忍。此事宜自我而止,后世不可再有这样的事。" 至于释放朱文圭,那更是个让人唏嘘的故事。这个建文帝的次子,两岁时就被朱棣关了起来,一关就是五十多年。 朱祁镇被囚禁在南宫时,常常想起这个比自己还惨的堂叔。 他们一个是曾经的皇帝,一个是曾经的皇孙,都因为政治斗争失去了自由。 朱祁镇好歹还有七年就重获自由,可朱文圭呢?他被关了大半辈子,连外面的世界是什么样子都不知道。 这种同病相怜的感觉,让朱祁镇在临终前特意嘱咐太子:"建庶人系禁五十余年,朕悯其无辜,着即释放。" 这两道遗诏一公布,满朝文武都红了眼眶。那个曾经糊涂到把江山都丢了的皇帝,临死前居然做了这么两件大善事。 废除殉葬救了无数后宫女子的性命,释放朱文圭让一个心如死灰的老人重见天日。 要知道在明朝,能做出这种决定的皇帝可不多见。 朱祁镇虽然一辈子犯过错,但这两件事确实做得漂亮。 就连后来清朝修《明史》的张廷玉都夸他:"释建庶人之系、罢宫妃殉葬,则盛德之事可法后世者矣。" 其实仔细想想,朱祁镇能做出这样的决定,跟他的人生经历密不可分。被俘、被囚、复辟,这些大起大落让他比一般皇帝更懂得生命的可贵。 他亲眼见过战争的残酷,体会过失去自由的痛苦,所以特别能理解那些弱势群体的处境。这种经历造就的慈悲心肠,是那些养尊处优的皇帝永远无法理解的。 如今去十三陵的裕陵,还能看到朱祁镇的陵墓。这位皇帝的一生充满争议,但他临终前的这两道遗诏,却让后人看到了帝王难得的人性光辉。 在那个视人命如草芥的年代,能顶着祖宗规矩的压力废除殉葬制度,需要多大的勇气和担当? 信息来源: 《明史》《明实录》 《万历十五年》 《明朝那些事儿》《明史讲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