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军炸弹雨见效,150公里外突袭北约弹药库,伊朗无人机撞击F-16。
2025年6月29日凌晨,乌克兰全境防空警报响彻夜空,乌克兰空军司令部发言人尤里·伊格纳特中校在基辅紧急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证实,俄军发动了自2022年2月24日开战以来最大规模的空袭行动。
根据乌克兰武装部队总参谋部发布的战报,这次袭击共动用537个空中打击单元,其中包括477架自杀式无人机(主要型号为伊朗制“沙赫德-136”)和60枚各型导弹。
值得注意的是,乌克兰军方首次详细公布了拦截数据:249架无人机被防空火力击落,226架通过电子战系统瘫痪。
这场持续近12小时的空中打击呈现出三个显著特点:首先是打击范围前所未有,从西部的利沃夫到东部的哈尔科夫,乌克兰10个州的军事设施和能源基础设施同时遭袭;其次是无人机使用数量创纪录,仅“沙赫德-136”就出动150-200架次;第三是打击精度明显提升,包括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州的一座大型钢管厂和多处北约援乌武器中转站被精确命中。
俄罗斯国防部随后发布的战报称,所有预定目标均被摧毁,行动取得圆满成功。
更令人震惊的是,在这场空袭中发生了现代空战史上罕见的战例,乌克兰空军一架F-16C战斗机在执行拦截任务时,与一架“沙赫德-136”无人机相撞坠毁。
乌克兰空军司令部确认,驾驶该机的马克西姆·乌斯季缅科中校(1993年生)为躲避居民区而错过最佳弹射时机,最终壮烈牺牲。
这位拥有7个击落记录的功勋飞行员,成为开战以来第四位因与自杀式无人机相撞而殉职的乌军飞行员,此前已有两架米格-29和一架苏-27因此类事故损失。
军事专家分析指出,这种非常规战损暴露出无人机防御体系的结构性难题,“沙赫德-136”最大速度仅300公里/小时,飞行高度通常在100-500米,这恰恰处于喷气式战斗机的最低速极限。
乌克兰空军前参谋长伊万·谢尔久克在接受《基辅独立报》采访时坦言:“用价值8000万美元的F-16拦截5000美元的无人机,就像用手术刀砍柴。”
美国《防务新闻》报道称,五角大楼已紧急调拨200套APKWS激光制导火箭系统,试图为乌军提供更经济的反无人机方案。
俄罗斯军工产能的爆发式增长更令西方担忧,据《莫斯科时报》援引俄军工综合体消息人士称,到2025年秋季,“沙赫德-136”的国产化版本“天竺葵-2”日产量将达400-500架。
这种采用摩托车发动机的廉价无人机(单价约2万美元)已实现85%零部件本土化生产,与此同时,俄军传统精确制导武器使用也出现新动向。
6月28日,苏-34战斗轰炸机在无人机引导下,使用加装滑翔套件的FAB-1500炸弹成功打击150公里外目标,创下该型弹药最远命中记录。
开源情报组织Oryx通过卫星图像确认,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钢管厂90%厂房被毁,附近铁路枢纽的北约武器运输列车遭波及。
这场空袭引发的连锁反应正在欧洲蔓延,德国《明镜周刊》披露,欧盟紧急召开特别会议讨论新一轮对乌援助,仅6月份德国就向乌克兰移交了价值3.7亿欧元的防空系统。
法国总统马克龙在爱丽舍宫闭门会议上警告:“我们正在与时间赛跑。”而俄罗斯总统新闻秘书佩斯科夫的回应耐人寻味:“特别军事行动正按计划推进,所有目标终将实现。”伦敦国际战略研究所高级研究员尼克·布朗指出,当前俄乌双方日均军费开支分别维持在3亿和1.5亿美元左右,这种消耗战模式或将持续至2026年。
值得关注的是,乌克兰安全局近期针对俄纵深战略轰炸机基地的袭击行动,似乎引发俄方强烈报复,6月15日恩格斯空军基地遇袭后,俄军对乌能源设施的打击强度骤增40%。
这种“以炸止战”的博弈模式,使得国际社会调停努力更加艰难,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在纽约总部表示,已收到乌克兰方面关于此次空袭造成平民伤亡的报告,呼吁各方遵守国际人道法。
但现实是随着俄军将滑翔炸弹、自杀无人机和弹道导弹组合使用,乌克兰的防空缺口正持续扩大,就像基辅街头那位在防空洞外抽烟的老兵说的:“现在的问题不是西方给多少武器,而是我们还有多少人能操作这些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