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K新闻网

“饿死中国人?”美国大使竟然公开威胁中国:不低头就断粮断油?   “如果中国不按

“饿死中国人?”美国大使竟然公开威胁中国:不低头就断粮断油?   “如果中国不按美国的意愿行事,我们可以切断它的能源和粮食供应,让14亿中国人陷入饥荒。”美国驻日大使拉姆·伊曼纽尔于2024年8月,在阿斯彭经济战略小组年会当中说道。   在这个讲究“外交辞令”的时代,美方这位高级外交官居然毫不掩饰地把“饿死中国人”挂在嘴边,说得轻描淡写,像是在讨论一场电子游戏的策略布局。   可真有这么容易吗?真能以此“掐死”14亿中国人?真能用粮食能源当成“开关”,想断就断?   2024年8月伊曼纽尔在美国智库的演讲中抛出惊人言论,点名中国“有两个软肋”,那就是粮食和能源,他的原话是,“中国无法自给14亿人的粮食,能源严重依赖海运,美国完全有能力封锁马六甲海峡,逼中国就范”。   这不是他个人的“即兴发挥”,而是一种战略思维的外泄。   这背后反映的是美方一种极端思路,他们将粮食与能源“武器化”,把人类最基本的生存需求,当成博弈手段,那就是谁控制了粮食和油,就控制了对手的命门。   听起来挺吓人,但问题是这一套对中国真的管用吗?毕竟在中国,美国大使口中的“粮食软肋”,其实并不存在。   中国不是二战时期的日本,也不是苏联解体前的东欧国家,现在的中国,主粮自给率高达99.3%,谷物整体自给率也超过95%,大米、小麦这些口粮,几乎全是自给自足。   2025年预计中国粮食产量将达到6.92亿吨,人均粮食占有量480公斤/年,超过国际安全线20%。   更别提中国政府一直有“战略储备”的传统,目前国家粮食储备可覆盖1.5年的全国需求,如果发生极端情况,还能通过“战时配给制”再撑半年。   所以伊曼纽尔想用“饥荒”来吓唬14亿人,属于不了解中国,也低估了中国应对风险的能力。   再看进口渠道,过去确实有一段时间,中国的饲料大豆主要依赖美国,但近几年,中国一直在重构供应链,2024年巴西大豆占中国进口的69%,阿根廷也首次向中国大规模出口豆粕。   2025年3月中国对来自美国的大豆、玉米加征10%-15%的精准关税,直接打击了美国农业出口的命门,尤其是特朗普的票仓州,结果就是美玉米对华出口暴跌98%。   到了5月份,中国从巴西的农产品进口同比增长37.5%,而美国的市场份额一路下滑,从原来的40%跌到了18%,所以中国不是不买粮,而是不再非买你的粮。   早些年美国人最喜欢讲“马六甲困局”,觉得只要在这个海峡下手,就能把中国的能源供给掐死,但现实比他们想象得复杂得多。   现在中国70%的石油依赖进口,但美国供应占比不足1%,主要来源是中东、俄罗斯等国家,而中东的油轮也早就开始避开美军控制区域,走霍尔木兹和绕南海航线。   可见这些年中国也没坐等被封锁,而是早在布局“能源多元化”,所以美国想“断油”幻想直接变成了泡影。   面对这番公开威胁,中国没有大张旗鼓地反骂,而是冷静、有力地回击。   2025年3月起中国对美国小麦、牛肉、鸡肉等加征关税,覆盖了美78%农业出口品类,4月进一步升级关税到125%,几乎等于对美农产品说“不欢迎”。   不止粮食能源供应也在加速签订长期协议,降低对美控制航道的依赖,这不是“脱钩”而是再平衡,是把鸡蛋从一个篮子分散到多个篮子。   2025年5月中美在日内瓦达成了一份阶段性联合声明:双方暂停24%的关税措施90天,建立高层磋商机制,定期对话并保留部分关税与技术限制,继续博弈。   表面看是在降温,但底层逻辑没变,美国依然想用产业链、技术、能源粮食去“卡中国脖子”,而中国则用供应链重组、多边合作、精准反制,稳稳顶住。   美国大使说出那句话,暴露的不是中国的“软肋”,而是美国的焦虑,过去中国确实有依赖,但现在正是把这些依赖变成自主能力的关键时刻。   每一次制裁、每一次威胁,反而成了中国推进国产替代、强化战略储备的催化剂,而美国的“粮食武器”,看似吓人,其实是在拿自己农民的饭碗来吓唬别人。   这场外交风波,远不只是一次“嘴炮冲突”,它揭示了中美博弈的新趋势:从芯片到粮食、从技术到能源,博弈已经无孔不入,但在这个全球化时代,任何“切断型制裁”都是双刃剑。   美国以为它能“掐住中国的咽喉”,实际上,它已经握不住自己的刀柄,中国不是过去那个依赖型经济体,它正在用行动告诉世界:   我们可以不买你们的,但你们不能没有我们。   参考资料: 美大使突然喊话中国,不听话就饿死中国人?中方表态反将一军! 2024-08-15 中华网

评论列表

路人甲
路人甲 3
2025-06-30 23:03
那就打一仗,又不是没打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