砷化镓、氮化镓、氧化镓,现在又是碳化硅,这只是军盲的自嗨罢了。 军盲里说到雷达的典型的话术是我们的雷达是氮化镓,远超过美国的是砷化镓,然后又说马上都会升级成氧化镓。嗯,南华早报最近又开始说碳化硅了。只能说这些军盲眼里只有雷达天线,对雷达系统根本没有整体认识。 好好的看第一个图吧,从那个红衣服维护人员到那块“平板”这一部分都属于雷达系统。雷达系统中典型设备包括信号处理设备、电源管理设备等。而所谓的雷达性能更科学的说应该是取决于雷达系统的信噪比。 信噪比=信号/噪声。为什么说氮化镓、氧化镓可以提升雷达性能,这是因为这些技术可以提升雷达的极限功率水平以及在高功率下的稳定性,也就是信噪比的“信号”部分。但是千万不要忘记,还有“噪声”部分,噪声部分属于接收机性能,噪声水平取决于接收机元器件的固有品质以及电路设计水平。将接收机的噪声水平压缩到原来的一半,等价于将雷达发射机功率提升到原来的16倍。 虽然氮化镓、氧化镓相对于砷化镓的极限功率可以有数十倍的提升,但是机载雷达的功率可不是能够随意提高的,会受到机载发电机的严格限制(见第二个图)。而在相同体积下,能够多发出1千瓦的电都是工程物理十几年的积累,是很难取得突破的。 当然降低噪声水平也是极难的事情,需要数十年雷达系统的设计积累和工艺积累。军盲们怎么能够天真的认为从第一代机载雷达一直搞到现在的美国在雷达设计和精密加工工艺上落后呢? 目前提升雷达性能的捷径是提升信号处理能力,因为1千瓦的电能够实现的算力随时间几乎是呈几何级数增长的。这应该都是可以在生活中直观感受到的,10年前的轻薄本也就能够用3-4个小时,现在的轻薄本基本8小时以上了,一些突出的产品甚至可以达到12小时。信号处理能力提升后可以更好的抑制噪声,从而能够提升处理增益,进而提升目标检测性能。 所以目前很多军盲认为的雷达性能先进,是因为我们有后发优势,10年对于芯片性能来说绝对是2-3代的差距。为什么美国不更新?我可以负责任的告诉你,有源相控阵时代让雷达顺利工作的那些代码量都是百万行级别的,并且和底层硬件高度相关。因此一旦雷达系统测试通过后,无论是硬件和软件都倾向于不要轻易改动。除非这个雷达系统的性能需要重大改进。而改动后的测试工作量也是巨大的。 综上,对于我们和美国的机载雷达水平比较,我认为是在目前这个时点我们在发射机和后端处理性能上略微占优,而在接收机水平上低于美国。目前应该是我们整体占优,但是如果一旦美国起动了大规模改进(APG-79升级为APG-79v4,APG-81升级为APG-85),那天平就会导向美国一方。不过我也只是对那些军盲嗤之以鼻,我们的军方还是有清醒人士的,不信你看第三个图。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