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网讯早上7点到楼下的健身步道跑步,8点10分到活动中心钢琴室练琴,9点15分准时打卡数独课,10点20分去二楼健身房撸铁,11点30分在食堂吃午饭,下午2点换上衣服去泳池游泳……入住泰康之家·瓯园半年多来,70多岁的周女士每天充实而快乐,她说:“我现在不是在养老,而是在‘享’老。”
周女士的幸福晚年是我市探索养老机构分类改革的实效之一。日前,记者从市民政局了解到,温州将聚焦服务对象和设施条件,持续探索养老机构分类改革工作,支持养老机构均衡发展,以更优养老服务品质,提升老年群体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
亟待提质
全市建有养老机构232家
温州市作为老龄人口大市,目前60岁以上户籍老年人约187.03万人,人口总量居全省第二,占户籍人口总数的22.85%,并且人口老龄化呈现基数大、增速快、高龄化、空巢化的特点。
为应对老龄化挑战,截至目前,全市建设了各类养老机构232家,床位共2.25万张,其中护理型床位占比66%,入住率约49%。然而,温州养老产业起步较早但基础薄弱,全市养老机构民营比例达98%以上,规模上基本以“小型化”为主,比如200张床位以上的养老机构仅19家、50张床位以下的占机构数的38%、中高端养老机构也供给不足。在服务品质上,大多以提供简单的食宿功能为主,服务层次、医康养结合度都相对较低。
因此,为家中老人寻一处安全舒适、设施齐全、价格合适的住处安享晚年,是不少温州家庭面临的现实难题。同时受传统观念影响,将老人安置在养老院并非多数家庭的首选。家住鹿城区蒲鞋市街道的郑女士说:“多数养老院都离家比较远,让父母一直待在那里总感觉于心不忍。我们如果自己能照顾得过来,首选还是住家里。”
分级破题
打造银龄颐养乐园
养老机构设施建设是衡量一个城市文明程度和民生温度的重要标尺。今年以来,我市紧扣老年人所需所盼,持续调整完善养老机构供给结构,大力支持兜底保障型、普惠支持型、完全市场型等养老机构均衡发展,为养老机构分类改革贡献了温州方案。
兜底保障型养老机构主要收住特困老人和经济困难失能老人等群体。根据《温州市养老机构提质改造三年行动方案》,我市将通过改建一批、淘汰一批等方式,有效推进公建民营(公办)养老机构提质改造,规范特困供养机构服务和管理,实现“一县一院或一域一院”集中供养,提升兜底保障对象幸福感和获得感。目前,洞头区已投用区中心敬老院,入住率为70%,率全市之先实现特困供养机构“全区一院”。
扩大普惠养老服务是破解“养老难、养老贵”问题的关键抓手。为此,我市持续加强政策支持力度,比如在民办养老机构床位建设补助上,从2010年的每张床位最高补助2000元提升至12000元;在补助项目方面,从单一的床位建设补助,逐步拓展到护理型床位建设、收住老年人、内设医疗机构补助等。
聚力让养老机构从“生存型照料”向“品质型享老”升级,引育优秀养老企业成为重要路径——引进泰康之家、悦心健康、福寿康、光大百龄帮等优质品牌,培育温州市瓯海区睦邻颐养中心和平阳县水头红景天老年公寓成为五星级养老机构,有效填补温州中高端养老领域的空白。推动打造一站式品质社区养老,将社区职能与养老服务从布局到功能上进行融合,满足老年人“社交、运动、美食、文化、健康和心灵的归属”等核心需求。
软硬兼备
强化“三类群体”养老服务
既要夯实养老服务设施“硬支撑”,更要兼顾照护品质“软实力”。针对“三类群体”,我市将在基本养老服务供给上出实招:动态调整基本养老服务清单事项,逐步实现从“人找服务”到“服务找人”;做好特困供养保障,为分散供养特困老年人提供助餐、助医、助洁服务;探索认知障碍友好社区建设、完善特殊老年群体身体状况及居家环境监测能力,为认知障碍老人提供专业照护服务等。
质量安全是养老服务的生命线。去年,我市研究制定了《温州市养老机构消防安全标准化管理评定细则》,全面推行养老机构消防安全标准化管理,关停消防不达标机构21家,目前全市50张床位以上养老机构均达到消防安全标准化管理要求。
有“医”靠,才有颐养。针对医养融合,在实行“服务跟着老人走”,鼓励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毗邻而设的基础上,还以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纳入医保管理不占规划等方式,支持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目前,全市共有41家养老机构内设了医疗机构。尤其在认知障碍照护专区床位建设上,我市自2021年来已在59个养老机构内建设了2500张专区床位,着力实现养老服务近医疗、近乡土、近亲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