露天电影里的乡下人 说起身份,我可以自豪的说,我是乡下人,无论什么场合,当别人问我是哪里人时,我总是笑着回答,我是乡下人。丢人吗?不丢人,我倒觉得,乡下人的纯朴,善良,不是城里人通过教育,规范或者创建一个什么文明城市就可以相互比较的。 可悲的是,我也是随波逐流的乡下人,因为乡下人没有出路,只能通过考大学走出农村,这是每一个乡下人的父母都明白的道理,所以他们即使过着紧吧的日子,也要供孩子考大学,因为在那个时代那是孩子走出农村得唯一出路,乡下到处都是路,可悲的是通往城市的路对乡下人来说只有那么仅有的一条。 当我这个乡下人带着父母的期望走出农村,来到城里生活了十几年时,我才突然发觉,作为城里人的这十几年,活的太茫然。表面上,我每天都在奋斗,都在忙,忙于各种晋级考试,忙于赚钱养家,可是在不惑之年,我突然发觉我还不如一个乡下人,因为我几乎全力以赴的都在为几张无用的证书而耗费着自己的锦绣年华,似乎,我是一个丢失生活真谛的人,没有灵魂的行走在这个钢筋水泥的城市。 露天电影是我们乡下人唯一的文化娱乐了吧,每当放电影的来到村子里,孩子们都高兴坏了,放了学,饭都不吃,就抱着板凳去抢位置,所谓的板凳,也就是父亲用几根木头串起来的小爬凳,虽然没有铁钉固定却依然坚固如磐石。家里光景好的小朋友就会在看电影的档口用两分钱买点瓜子,津津有味的过着有钱人的生活,那嗑瓜子的动作,放一粒瓜子在嘴里,先把瓜子上的味道嘬的没味道了然后用后槽牙嗑开,瓜子落在嘴里,瓜子壳从嘴里吐出来,以一道抛物线的优美弧线落在地上,这一套程序像极了城里的纨绔子弟在酒吧里的花天酒地,只可惜,我们只有羡慕的份。每次去看村里考上大学的露天电影,总是特别羡慕那个考上大学的乡下人,虽然他未曾在电影开放时露面,但我们的心里已经有了如刘邦看秦始皇巡游时那般的“野心”,直到后来自己也通过努力考上了大学。每次看那些考上大学播放的露天电影,播放员在把轮盘式的胶片放好后,会使用扩音器来一段开场白,无非就是祝福之类的话语,毕竟吃了别人的酒席,总要说几句好话,那时候的祝福,我想不是违心的,因为农村人的质谱。那时候就在想,这个考上大学的人是何等荣耀,全村人都在看你考上大学的电影,后面你也就成为了我们父母眼中的榜样,时而不时就会被父母搬出来说几句,或许那也是父母对我们的梦,只是更多的时候,我们没有给父母这个机会,只是接下父母手中的锄头,开始新一轮的面朝黄土背朝天。 后来的后来,就像刘若英在《后来》中唱到:后来,我终于明白,那场为你播放的电影,就是为你这个乡下人未来即将进城而设的人生庆典,也是一场为你而设的走出乡村的仪式,更是你18虽岁的成人礼!从此,你将无依无靠,背负全家人甚至全村人的希望,走过村后的山坡,穿过经过城里的荫林小道,望着故乡九月阳光里相送的父母与乡亲父老,背上母亲用化肥口袋缝制的背包,装上行囊,远走他乡,孤人一身,担负命运! 时至今日,村子里考上大学已经不在稀罕,本科,硕士,博士,出国留学都已经司空见惯,再也没有露天电影可看,有的只是城里大酒店里的谢师宴,升学宴。而在偏远的农村,对于那些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乡下人来说,考上大学已经不算是什么好事,喜事。一是学费太贵,二是工作不好找,于是也就有了盘算,与其花七八万给孩子上大学,将来还找不到工作,不如趁早改弦更张,迷途知返。七八十年代为了高考八年抗战的局面在当下再也不会出现,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的意蕴或许当下的高考生永远也无法理解。 在农村,以前要是一家出了有两个大学生,总是免不了嫉妒的说,你看人家祖坟埋的多好,仿佛列祖列宗可以在地下帮着考场里的子孙们作弊。孩子成绩不好的父母总会把“你要是能考上大学我们家祖坟也就冒青烟了”挂在嘴头。那是对高考尊严的尊重,也是期待乡下人可以有一个正常上升的渠道。古代的科举,当下的各种考试目的不都在于此吗? 我是一个乡下人,地地道道的农村人,只是,对农村,对自己的走出来的乡村,有着挥之不去的悲情,就像农村露天电影里那个考上大学的你。在城乡分治的今天,二元化的当下,从农村通过考学走向城市的乡下人,更像是一个难民,从一个濒临破产的国度逃离,奔向繁华似锦的城市。由此产生了对城市既恨又爱的悲情,藏于我们内心的是痛苦就是进城之后,既是为了寻找安身立命之所,同时又是对故乡的抛弃,一如露天电影里为考上大学庆生的自己!依然还记得当时求学时,父母对自己说的一番话,孩子,好好上,我们就是砸锅卖铁,就是讨饭,也会供你上大学。今天面对自己的孩子,我该如何教育我的下一代,我该在孩子身上赋予怎样的希望?我自身就是一个乡下人,我自身就不是龙凤,只是农村走出来的一只土鸡,我有什么资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 摸着石头过河对我这个乡下人易如反掌,摸着石头进城,我的双脚却沾满了泥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