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以来,湖南人以一腔热血,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一百多年前的陈天华,更是用屈原沉江的方式,向世人昭示着湖湘男儿的血性。 一、幼时家贫,心向革命 出生于湖南新化县的陈天华,自幼家贫,母亲早逝,他和父亲相依为命。苦难的生活,促使他更加坚毅。为了补贴家用,年幼的陈天华走街串巷卖东西,闲暇时间经常阅读书籍。 21岁那年,在族人的接济下,陈天华进入到新化资江书院,接受系统的学习。在岳麓书院求学期间,有人向他提亲。陈天华效仿民族英雄霍去病——“匈奴未灭,何以家为”,他直接以“国不安,吾不娶”婉言拒绝,直至投海牺牲,终生没有成家。 1903年春,陈天华以官费留学生的身份,东渡日本求学。恰在此时,沙俄不仅悍然撕毁《东三省交收条约》,拒绝撤出占领的国土。远在日本的陈天华被激怒,用实际行动表达抗议。他积极参加拒俄义勇军,与黄兴、蔡元培、宋教仁等,结成亲密的战友。 二、反帝爱国,血荐轩辕 为了进一步唤醒沉睡的民众,陈天华先后撰写《猛回头》和《警世钟》两本书。用浅显易懂的大白话,宣传反帝爱国的革命思想。“劝君猛省莫徘徊”,"长梦千年何日醒,睡乡谁遣警钟鸣",陈天华就要做整个民族摇旗呐喊的人。 这一年的冬天,陈天华与宋教仁、黄兴等人,共同组织成立华兴会。陈天华兴奋地从日本回国,亲自策划了江西军队起义。然而,事情败露后,清廷四处追捕,陈天华只得再次东渡日本。此后,他又参加了长沙起义,还是以失败告终。 1905年,陈天华和宋教仁等人共同创办刊物,他们用笔做武器,宣扬民族存亡的重要思想。同盟会成立后,这份刊物改为《民报》,也就是同盟会的机关报。陈天华又发表小说《狮子吼》,把矛头对准腐败的满清政府。 三、蹈海自绝,革命先烈 随着革命党人的活动,清政府开始勾结日本当政者,在留日学生中颁布《清国留学生取缔规则》。细则旨在严格约束学生行为,引起留日学生强烈不满。一石激起千层浪,熊熊烈火迅速燃起。 然而,如何开展有效抗争,留学生们却形成了严重分歧。一派主张罢课回国,一派主张继续留在日本。本该同仇敌忾的留学生群体,此时却互相攻讦。看热闹的日本媒体,更是讽刺中国留学生是“乌合之众”、“放纵卑劣”。本就性情刚烈的陈天华,眼看着局势越来越恶劣,国民们还如此这般,当即决定效仿屈原,蹈海自绝,以警示众人。 当他的灵柩运回长沙,学生和社会各界群情哀伤。31岁的陈天华,宛如流星一般,照耀了中国革命的前途。#陈天华 #陈天华猛回头 #辛亥革命 #初中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