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敢去了解他人,有哪些心理学解释?
飞翔光华同学
2024-03-30 02:24:11
👉在所有的人际交往当中,对他人的了解程度,直接决定着你们互动的质量和水平。
对他人了解,意味着你有注意力在他人身上,不管你们的关系是互相关心,还是竞争,甚至是敌我关系。
对他人了解,也意味着我们有多余的注意力去关注他人,而不只是停留在自我的小世界当中,所有的换位思考都来源于此。
而且,对他人了解,也是我们生命的本能。我们为了生存,为了活得更好,自然需要跟身边人处好关系,同时也需要知道,可能会对我们造成威胁的敌人在想什么。
不过,确实也有不少人,他们不敢去了解他人,这显然会阻碍一个人在这个由人构成的社会当中活得更好。
我们来看看,这其中都有哪些心理障碍?
1⃣对攻击性的抑制。
对他人好奇,相当于在意念层面对他人的入侵,别人怎么想的,别人为什么这样,别人如何如何……好像是让自己的意念进入了他人的世界。
而你可能对于这样的“入侵”赋予不道德的色彩,所以下意识地抑制这样的“进攻”。
2⃣一种自我保护的前置。
如果我打探别人的事,作为交换,我自然也得分享一部分自己的情况给对方。
而我不愿意,或者说不想让别人知道我的事。
可能担心别人对我的事知道得越多,越会看不起我,或者知道了我的弱点,就更有机会利用我,攻击我。
有点类似于对竞争对手的“知己知彼”的感觉。
3⃣羞于自己好奇的点。
如果自己好奇的那些事,别人根本不关心,不在乎,而我们对自我又不够认可的话,就容易产生对自我的怀疑、羞怯。
就是有点,大家都不关心那些事,只有我关心,是不是我不该好奇那些事呀,好奇那些事显得我无知、low。
4⃣对关系融合的抑制。
如果我知道更多你的事了,自然就让我更多地走进了你的世界,同时也就让我们的关系更亲近了。
而我可能因为各种原因(比如融合焦虑,觉得太近了自我会被对方吞噬)不愿意,我们需要保持一定的距离,我才感觉安全。
5⃣自身能量虚弱。
为什么各种教育鼓励我们要对新的世界保持好奇?是因为如果我们有好奇心,从侧面也就意味着我们内在的生命能量是更充足的。
好奇心的本质是,我们的内在能量充足了,可以不用那么担心自己(的安全),而可以有多余的能量,将注意倾注到新的客体(人事物)上面。
就像小孩子在游乐场玩耍,如果妈妈一直在边上,他就能无所顾忌,放心大胆地投入,但如果一扭头,看不见妈妈了,心就慌了,根本没有心思继续玩了。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