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K新闻网

朱炳仁设计的“国梁索林杯”,惊艳了全世界

一座“奖杯”,为何火到冲上热搜

■本报记者朱杨健

日前,2023国际乒联混合团体世界杯(简称“成都混合团体世界杯”),在成都落下帷幕。在冠军争夺战中,中国队孙颖莎搭档王楚钦出战混双,王曼昱和樊振东出战单打,最终中国队以8比1战胜韩国队,以九战全胜的战绩取得成都混合团体世界杯冠军。

但冲上热搜的不是冠军,而是冠军奖杯。在更早之前的开幕式上,国际乒联主席、国际奥委会委员佩特拉·索林和WTT世界乒联董事会主席、国际乒联第一副主席、中国乒协主席刘国梁共同揭开了成都混合团体世界杯奖杯的神秘面纱,融合了多种金属材质、多项国家级非遗工艺的奖杯惊艳亮相,瞬间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

它,出自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国家级非遗铜雕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朱炳仁先生之手。

首次为国际体育赛事设计奖杯

奖杯顶部的金色球体,寓意千锤百炼、勇往直前的乒乓精神。“奖杯以‘云水托’为设计灵感,托住顶部球体的‘云水托’,好像天使的翅膀,表达了真正向上、向前的体育精神”,据朱炳仁介绍,团队设计前期经过多种方案,最终选定“云水托”。

熔铜艺术,于2006年朱炳仁在承建常州天宁宝塔的一场意外大火中首创,是自由流畅、天人合一的铜艺术,代表了朱炳仁艺术创作的高峰。熔意自由的熔铜艺术,也表达了积极向上、奋发向前、追求卓越的体育精神。

从接受设计任务开始,朱炳仁就充满激情:“这是我们中国人第一次为国际体育赛事设计奖杯,一定要体现出中国特色。”

成都混合团体世界杯倡导性别平等和团队协作的全新赛制不仅是赛事的最大看点,也为朱炳仁的设计带来了灵感。

朱炳仁认为,这种理念和熔铜技术是一致的,因此,这不仅仅是一个奖杯的设计,更是一种艺术理念的表达,希望通过体育赛事将艺术理念传递到全世界,体育与艺术从来都是一体的。

“从青铜到熔铜,这也意味着中国铜艺进入到新的高峰,把最好的铜艺奉献给成都混合团体世界杯,奉献给世界的体育事业。”朱炳仁这样表示。

一次独特的美学价值呈现

成都混合团队世界杯是国际乒联世界杯赛事体系的创新,开创性地把性别平等、团队协作的概念融入到比赛中。每个协会的男女球员以团队的方式,有竞争、有合作,最大限度地展示出乒乓球项目,既看中个人能力、又考验团队战术的魅力。

为充分体现成都混合团体世界杯的特点,朱炳仁首先选择了铜、金、不锈钢等多种材质,其次在制作工艺方面,舍弃传统的铸造法,以锻打和熔铜工艺进行制作。主杯体表面通过金色锻打工艺,呈现锤纹的独特美学价值。

“在材质的选择上,我们选用了铜与其它金属材质的混合,”朱炳仁介绍,“多材质相结合的艺术表达,正是为了致敬成都首个混合团体世界杯倡导性别平等、多样性、协作和团队精神。”

“奖杯主体的纹样是在敲打了数万榔头后才呈现出来的,这也寓意乒乓球运动健儿们千锤百炼的运动精神。”

杯体左右两侧则采用朱炳仁首创的熔铜艺术,以天使翅膀的造型托起奖杯,展现出东西体育文化的团结、进步与友谊。奖杯下方,特别镌刻索林和刘国梁的英文名称缩写,方形底座代表了兵乓球项目的坚实基础。

用中国铜艺彰显乒乓魅力

“成都混合团体世界杯的奖杯太漂亮了,充分展现了我们中国人特有的浪漫!”

“奖杯设计得太有特色了,而且寓意深远。”

自成都混合团体世界杯奖杯在开幕式上亮相后,就引起了网友的热议。

奖杯的制作独具“新”意,运用了锻铜、刻铜等传统非遗铜雕技艺,其中,还特别“混合”了朱炳仁独创的“熔铜艺术”,使奖杯更具有自由奋发、蓬勃向上的当代感和唯一性。

作为成都混合团体世界杯奖杯的监制,水彩画家、书法家、紫禁城书画艺术协会会员董竹女士感到特别自豪:“这是我们中国艺术家第一次参与国际体育赛事奖杯的设计制作,而且我也曾是一名乒乓球运动员,能够参与奖杯的监制和推广,也算是圆了自己的乒乓球梦想。”

国际乒联主席、国际奥委会委员佩特拉·索林说:“我第一次看到这个奖杯的时候就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非常漂亮,体现出来混合团体世界杯的精神,它是非常特别的,也是荣耀的。”

朱炳仁说,这座奖杯不仅是对乒乓运动的致敬,也是非遗在新时代的活态传承与创新。“希望大家看到这座奖杯,激励自己追求卓越,同时也希望各国的运动员们,能从中感受到中国文化的无限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