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成员国正式宣布了 2025年11月14日,官宣2026年起,150欧元以下进口小包裹要征税,91%都来自中国,明眼人都清楚,这不就是针对咱中国小商品嘛。(界面新闻) 2026年起对150欧元以下进口小包裹征税,直邮包裹每件征收2欧元,入仓包裹每件征收0.5欧元。 美国去年直接取消中国小包裹关税豁免,而欧盟此次调整的是增值税政策——2021年欧盟推出IOSS系统,对150欧元以下包裹免征进口环节增值税,此次政策核心是取消该豁免。 但两者本质均针对中国小商品,核心原因在于欧洲本土小商品制造业已难以承受竞争压力。 义乌跨境电商从业者老王的经历具有代表性,2023年其出口圣诞装饰产品,欧盟客户采购的80欧元一套彩灯,叠加运费后仍较当地超市价格低40%。 2025年前三季度,其对欧盟出口额增长32%,但11月15日收到平台通知,2026年起需预扣增值税,利润将直接缩减15%。 老王的情况并非个例,新华网数据显示,前三季度义乌对欧盟进出口总额达655.1亿元,同比增长32.1%,这一增长态势令欧洲本土厂商深感竞争压力。 2008年金融危机前,欧盟对中国小商品征收的关税已处于较高水平,但中国商品凭借高性价比仍占据较大市场份额。 2015年欧盟首次提出小包裹免税政策,表面目的是简化通关流程,实际意图是通过低价中国商品缓解本土通胀压力。 但政策实施后效果超出预期,中国跨境电商借助免税优势,将义乌、东莞等地小商品直接销往欧洲终端市场,导致欧洲本土中小作坊倒闭比例达三成。 美国的推动是该政策出台的重要背景,第47任总统特朗普执政后,持续向欧盟施压,推动构建“对华产业链联防”机制。 2025年5月美国率先对中国小包裹加征关税,随后欧盟贸易专员谢夫乔维奇即释放政策调整信号,美欧政策配合较为默契。 值得关注的是,欧盟宣称征税目的是“补偿海关检查成本”,但2024年欧盟海关对华小包裹抽检率已从5%提升至18%,此前已通过加强查验变相设置壁垒。 从地缘战略角度看,该政策背后有更深层考量,欧洲推进“战略自主”进程中,产业链稳定是核心基础。2024年俄乌冲突后,欧洲能源成本涨幅达两倍,本土制造业陷入困境,中国小商品趁机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 欧盟试图通过征税倒逼中国企业在欧洲本地化建厂,例如德国巴伐利亚州已出台专项政策,吸引中国玩具企业入驻并提供三年税收减免,既保障本土就业,又将产业链主导权掌握在自身手中。 历史上“以征税保护本土产业”的策略并不新鲜。上世纪80年代日本家电占据美国市场主导地位,里根政府对日本小彩电加征100%关税,迫使索尼、松下等企业赴美建厂。 当前欧盟采用的策略与之相似,但中国企业的应对方式较当年日本更为灵活。其已在考察匈牙利仓储设施,计划2026年将货物提前运至当地存储,通过“本土发货”模式规避征税,这种策略被跨境电商行业称为“海外仓突围”。 欧盟内部对此政策存在明显分歧,德国、荷兰等外贸依赖度较高的国家持反对态度,因其汽车、化工等核心产业高度依赖中国市场。 更关键的是,中欧贸易具有双向依赖性,2025年一季度中国从欧盟进口的箱包占比达72%、乘用车占比达51.7%,若贸易关系恶化,欧洲车企将首当其冲承受损失。 关于政策可能引发贸易战的担忧,从当前态势看,全面贸易战的可能性较低。欧盟贸易专员谢夫乔维奇在政策宣布时特意保留了调整空间,称“若中国同意加强增值税征管合作,不排除优化政策”。 此举实质是为获取谈判筹码——欧盟希望中国跨境电商平台协助代扣代缴增值税,遏制偷税漏税行为。中国同样拥有谈判筹码,例如当前正与欧盟磋商光伏组件关税问题,可将小包裹征税议题纳入整体谈判框架。 对跨境电商从业者而言,2026年有三个关键应对方向。 其一为布局海外仓,欧盟数据显示,入仓包裹退货率较直邮低30%,同时可降低物流成本; 其二为采用“组合包装”模式,将多个小订单整合为150欧元以上的大包裹,规避征税门槛; 其三为深耕细分市场,开发定制化商品提升单价,例如某从业者通过定制徽章实现200欧元单价,完全不受政策影响。 欧盟此次征税从侧面印证了中国小商品的竞争力。上世纪90年代中国出口以贴牌加工为主,当前义乌商家已实现从设计、生产到物流的全链条把控,可直接在亚马逊等平台开设旗舰店。 2025年前三季度,中欧贸易每分钟交易额达1000万元,这种深度绑定使得双方均难以承受“脱钩”的代价。此次征税本质是产业链重构过程中的阶段性调整,中国商家的灵活应变能力,正是其核心竞争力所在。 MCN双量进阶计划 信息来源:欧盟:将提前对价值低于150欧元的免税“小额包裹”征税 界面新闻2025-11-14 08:3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