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为何这次不打算救美国了?很多人还不知道原因,其实说白了,挺简单的,就俩理由:一是怕把美国逼急了,真动起手来,战火可不是闹着玩的,二是现在救美国,压根儿捞不着啥好处,说不定还得赔本儿,不如先冷眼瞧着,等欧洲、日韩被美国拖得筋疲力尽,我们再捡个大便宜。 美国政府多年来通过无限制发行国债与抬高债务上限来暂时缓解压力,但这种做法显然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每次到了关键时刻,人们习惯性地将目光投向那些手握巨量美债的国家,但中国正变得日益谨慎。 在十多年前的金融风暴时,中国毫不犹豫地投入大量资金买美债。而今天,我们更倾向于观望,优先处理自身的经济事务。 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时,中国通过买入美债和实施经济刺激计划帮助美国度过难关。但反而换来贸易壁垒和科技封锁等一系列制约,这一教训促使决策层改变了策略。 美国当前的债务问题如果继续恶化,很可能进一步激化中美之间紧张局势。每当经济压力加大,美国一些政客反而会加重针对中国的贸易和科技限制。 此时军事领域矛盾也在升温,南海、台湾海峡等地区局势变得愈发紧张。全球供应链的风险上升,牵一发而动全身。对北京来说,轻举妄动只会带来更多不确定性。 不加大购买美债,也是出于经济安全的现实考量。美元贬值和通胀持续,持有美债实际收益大打折扣,甚至可能导致投资损失。 中国的央行已经逐步减少美元资产敞口,增加对欧洲资产和黄金的配置。对外投资趋于多样化,债务管理也更加谨慎。 而且国内还需要大量投入应对房地产调整和地方债风险,把资金优先用于内部发展成为更现实的选择。 同时,为美国买单的压力更多落在了传统盟友身上。日本和英国的美债持有量仍处于高位,韩国等国也深度参与。 但在美国主动要求加码投资时,日韩和欧洲国家表现得比以往更加小心。日韩的投资附带了更多条件,欧洲则陷于生产和债务双重压力。 美国盟友资源消耗加速,无力持续为美债“托底”,未来在全球金融事务中的决策权难免被削弱。 人民币在跨境贸易中的结算比例不断提升,2025年已经接近全球总量的三成,远高于几年前。 石油和大宗商品交易中采用人民币的情况越来越普遍,欧洲和新兴市场机构对人民币的接受度越来越高,推动了国际金融体系格局的变动。 黄金作为避险资产在各大国央行的储备中占比提升,也顺应了资金安全的呼声。 说到底,食髓知味的时代已经结束,投资选择趋于理性和分散,任何轻率决策都可能带来滚雪球般的风险。 在此情况下,主动按兵不动、优先安全与利益、等待新一轮局势明朗,已成为诸多新兴经济体的共同选择。这种按部就班的战略安排,某种程度上正推动全球力量平衡的再度调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