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战略专家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如果中国继续在俄乌冲突中保持中立,俄罗斯可能要“

薛彤作琴 2025-11-11 14:34:18

俄罗斯战略专家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如果中国继续在俄乌冲突中保持中立,俄罗斯可能要“重新考虑方向”,这不就是变相在说“中国不够意思”吗? 先说说这位专家的背景,他叫亚历山大・卢金,是俄罗斯国际事务委员会的资深研究员,常年研究中俄关系和国际战略,之前也多次在公开场合谈论俄乌冲突中的大国立场。 这次他是在俄罗斯本土一档时政访谈节目里说的这话,当时主持人问起 “如何看待中国在冲突中的中立态度”,他先是提到中俄之间的 “无上限伙伴关系”,接着话锋一转,说冲突已经持续快三年,俄罗斯在军事、经济上都承受着不小压力,而中国作为重要伙伴,虽然没像西方那样制裁俄罗斯,却也一直没在军事装备、关键物资上提供直接支持,要是这种中立状态一直持续,俄罗斯可能得调整对外合作的优先级,比如加强和印度、巴西等新兴市场国家的合作,甚至在能源出口、国际事务协调上 “寻找新的方向”。 可能有人会疑惑,中国的中立立场不是一直很明确吗?从冲突一开始,中国就强调要尊重各国主权和领土完整,坚持通过和平谈判解决争端,既没向俄罗斯提供武器,也没参与西方对俄制裁,还多次推动俄乌双方坐下来对话。 而且中俄在经贸领域的合作一直没断,2024 年两国贸易额突破 2400 亿美元,俄罗斯向中国出口的石油、天然气占比分别达到 45% 和 28%,中国也是俄罗斯农产品最大的出口市场,这些合作难道不算支持? 但在俄罗斯一些专家看来,面对西方持续的军事援助和经济封锁,他们更希望中国能在 “关键领域” 提供帮助,比如半导体、无人机零部件等,而中国的中立政策,在他们眼里就成了 “不够给力”。 再看看当前俄乌冲突的局势,到 2025 年 11 月,战线基本稳定在顿巴斯地区和赫尔松州一带,双方陷入拉锯战。俄罗斯虽然控制了克里米亚和部分乌东地区,但面临着西方源源不断的武器支援,比如美国最新一批 30 亿美元的军事援助,包含了 “海马斯” 火箭炮、“爱国者” 防空导弹等装备,还帮乌克兰训练了 1.2 万名士兵。 俄罗斯这边,军费开支已经占到 GDP 的 8.5%,国内军工企业虽然在加班加点生产,但像精确制导导弹、无人机芯片等关键零部件还是存在缺口,之前就有俄媒报道,俄军无人机的故障率比去年上升了 15%,很大原因是芯片供应不足。在这种情况下,俄罗斯对外部支持的需求确实比之前更迫切。 中国的中立立场其实一直有明确的原则,外交部多次强调,中立不等于 “不作为”,中国一直在为劝和促谈努力,比如去年提出的 “关于政治解决乌克兰危机的十二点主张”,今年还推动俄乌双方在粮食出口、战俘交换等问题上达成了 3 项共识。 而且中俄合作始终坚持不针对第三方、不涉及军事领域,比如两国的能源合作都是长期商业合同,遵循市场规则,和冲突本身没有直接关联。 这次俄专家的表态,更像是俄罗斯国内部分群体的观点,并不代表俄罗斯政府的官方立场,毕竟俄罗斯总统普京之前在多个场合都肯定过中国的中立政策,说 “中国的立场客观公正,有助于地区和平稳定”。 国际社会对这事的看法也不一样,印度、巴西等新兴市场国家认为,中国的中立立场符合大多数国家的利益,避免了冲突进一步升级;而美国、欧盟则趁机炒作 “中俄关系出现裂痕”,美国国务院发言人还说 “希望中国不要向俄罗斯提供军事支持”,不过这种说法很快就被中俄双方否认了。 其实从长远来看,中俄关系的基础是相互尊重、平等互利,不会因为个别专家的言论或者单一事件就改变,而中国的中立立场,也是基于维护全球和平稳定和国际法基本原则的选择,不会轻易动摇。 官方信源及链接:俄罗斯国际事务委员会专家采访原文

0 阅读:0

猜你喜欢

薛彤作琴

薛彤作琴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