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科技巨头谷歌前CEO埃里克·施密特近日在《大西洋月刊》撰文,直言不讳地指出:“中国已经成为一个真正的创新强国,而且正在塑造未来。”这一判断并非凭空而来,而是源于他近年来多次访华的亲眼所见。 2023年,施密特率美国科技代表团访问北京、深圳和上海。在中关村,他走进一家初创企业实验室,亲眼目睹中国团队仅用三个月就完成一个AI医疗诊断模型的训练与部署,而同样的项目在美国平均需耗时八个月。在深圳南山区,他参观了华为总部,当被告知Mate 60 Pro手机搭载的是中国自主研发的7纳米麒麟芯片时,他沉默良久——这标志着美国长达数年的芯片封锁被彻底突破。 更让他震撼的是小米汽车工厂。2024年初,他站在北京亦庄的小米汽车智能制造车间,看着机器人自动装配车身,从冲压到整车下线仅需45分钟。他试驾了小米SU7,惊叹其智能座舱的响应速度与续航能力,直言“这不像一个新品牌,而像一个已经打磨了十年的科技巨头”。他在文中写道:“小米用十年从手机做到汽车,而美国科技公司还在争论要不要造车。” 在上海张江,他访问了阿里巴巴的达摩院,见证了通义千问大模型在多语言翻译、代码生成和科研辅助上的表现。令他意外的是,阿里不仅未封闭技术,反而将部分模型开源,推动全球开发者共建生态。他走访了几家东南亚科技公司,发现它们正基于中国开源模型开发本地化应用,称“中国正在为全球南方提供技术底座”。 此外,他还实地考察了成都的无人机物流网络、合肥的量子计算实验室,甚至在杭州体验了美团无人机送咖啡——从下单到送达仅用8分钟。这些细节让他彻底转变看法:“未来不是在硅谷定义的,而是在中国的城市街头、工厂车间和实验室里被创造出来的。” 施密特在文末警告美国:若继续沉溺于政治对抗与技术封锁,忽视中国在基础设施、产业链协同与系统性创新上的优势,终将被时代甩在身后。他呼吁美国正视现实,重拾创新精神,在竞争中寻找共进之路。因为未来已来,而中国,正站在浪潮之巅。
美国精英终于开始正视并承认中国的成就了。美国科技巨头谷歌前CEO施密特,最近在《
【16评论】【16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