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联邦国防军将军发出警告,俄罗斯可能“明天就”攻击北约。我寻思着,或许俄罗

烟雨评社 2025-11-10 11:33:57

德国联邦国防军将军发出警告,俄罗斯可能 “明天就” 攻击北约。我寻思着,或许俄罗斯昨天或者上周就已经攻击北约了,只是北约人太愚蠢,没有察觉到,这种不断捏造和渲染俄罗斯攻击威胁的言论他们真的没听够吗?中国人都知道“狼来了”的假话说两次后就没效果了,第三次狼要是真来了,会有多少人信呢? 这种对俄罗斯的 “攻击预警”,早就不是新鲜事了。过去一两年,从波罗的海沿岸的立陶宛、拉脱维亚,到黑海边上的罗马尼亚,再到华盛顿的五角大楼和布鲁塞尔的北约总部,类似的声音就没断过,几乎成了日常背景音。 有时候是北约情报部门发布的 “风险评估报告”,说俄罗斯在边境部署了多少坦克、导弹;有时候是像这位德国将军一样的军事高官,站出来说 “威胁就在眼前”。 还有时候是西方智库搞的推演,结论大多是 “北约需要加强防御”。内容翻来覆去就那一套,核心都是 “俄罗斯很危险,北约得赶紧准备”。 刚开始的时候,大家还真当回事。比如 2023 年,北约说俄罗斯在加里宁格勒部署了 “伊斯坎德尔” 导弹,不少波罗的海国家立马紧张起来,赶紧向美国求购 “爱国者” 防空系统,甚至增加了边境驻军。可警告听多了,效果就越来越弱。 就像总爱夸大其词的人,第一次说 “家里着火了”,邻居会着急帮忙;第二次还这么说,大家就会犹豫;到第三次,就算真着火了,可能也没人愿意动了。现在西方民众对这类警告的反应,大多是 “又来这一套”,甚至有人在社交平台上调侃 “下次能不能换个理由要军费”。 为啥这些警告停不下来?背后的门道其实不少。最直接的就是军费问题。只要 “俄罗斯威胁” 被反复强调,北约各国增加国防预算就少了很多阻力 。2024 年,德国把国防预算提高到了 GDP 的 2%,比前一年多花了近 300 亿欧元,其中大部分用来买美国的 F-35 战机和 “海马斯” 火箭炮;波兰更夸张,军费占比直接冲到 3.5%,还从韩国买了几百辆坦克。 这些订单让洛克希德・马丁、雷神技术等军火商赚得盆满钵满,2025 年上半年,美国军工企业的股价平均涨了 25%,背后的利益链条显而易见。 另外,转移国内矛盾也是重要原因。这些年北约不少国家日子不好过,德国面临能源危机,通胀率一度超过 10%;法国的黄马甲运动闹了一波又一波;英国的脱欧后遗症还没好。 这时候把民众的注意力从 “下个月房租怎么交”“暖气费涨了多少”,转移到 “遥远的俄罗斯威胁” 上,确实能暂时缓解国内压力。就像 2024 年法国总统马克龙,在大选前频繁提 “俄罗斯对欧洲安全的挑战”,支持率一下子就上去了,这种操作在西方政治里很常见。 更有意思的是,那位德国将军说的 “攻击”,可能和大家想的不一样。现在的战争早就不是坦克开到边境、战机飞过领空那么简单了。 2023 年,波兰的输油管道突然 “意外” 泄漏,后来调查发现可能是网络攻击;2024 年,北约多个国家的电网遭黑客入侵,导致部分地区停电;还有社交媒体上满天飞的虚假信息,比如编造 “俄罗斯要吞并波罗的海国家” 的谣言,搅得人心惶惶。 这些看不见摸不着的 “攻击”,算不算将军说的 “威胁”?要是算的话,说不定 “攻击” 早就开始了,只是北约没把这些当回事,还在等传统意义上的 “宣战”。 可问题在于,当 “狼来了” 的警告变成常态,民众就会麻木。现在西方很多人对这类预警的态度是 “爱咋咋地”,毕竟天天为柴米油盐操心的人,远没那么关心 “明天会不会打仗”。 这种认知上的脱节,让真正的风险来了反而可能被忽视。就像 “狼来了” 故事里的村民,前两次被骗后,第三次狼真的来了,却没人相信那个孩子的呼救。 现在的情况就是这样:官方天天喊 “危险”,民众却越来越不当回事。信息越多,信任越少,最后陷入一个怪圈。下次再有人说 “俄罗斯要攻击北约”,你是会紧张,还是会觉得 “又是为了军费”?这个问题,恐怕每个人心里都有自己的答案。

0 阅读:0
烟雨评社

烟雨评社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