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陈祥榕壮烈牺牲后,部队首长询问其母有什么需要关照的,岂料女人张口就让在场的人惭愧不已,“我的儿子,在战斗中是否表现得勇敢?”网友:古有岳母刺字,精忠报国,今有陈母问勇,驱逐外寇! 2020年加勒万河谷冲突后,部队首长慰问陈祥榕母亲时问其需求,这位母亲的反问振聋发聩:“我的儿子,在战斗中是否表现得勇敢?” 根据国防部2021年发布的权威通报,当时印军违背共识,带着钢管、盾牌等冷兵器越线挑衅,而我方官兵为维护边境约定,仅持基础防护装备前往交涉。 19岁的陈祥榕就在交涉队伍中,战友回忆,冲突爆发时他牢牢守住前沿,面对数倍于己的敌人,把年轻的后背留给战友。 最终清理战场时,他仍保持着战斗姿态,口袋里装着未吃完的糖果——那是母亲寄来的家乡滋味。这份细节非为煽情,而是最真实的军人群像:他们是儿子、是少年,却在国境线化作钢铁屏障。 1962年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中,庞国兴三人战斗小组深入敌境,面对印军优势兵力喊出“敌人非但不投降,还敢向我还击”的豪言。从庞国兴到陈祥榕,变的是作战装备,不变的是“寸土不让”的血性,这正是陈母最想确认的“勇敢”。 南宋岳母在岳飞背上刺下“精忠报国”,是战乱年代对家国责任的期许;今日陈母问勇,是和平年代对军人使命的确认,二者本质都是“家国同构”的精神传承。 这种传承在边防军人家庭中随处可见,陈祥榕入伍前,母亲就叮嘱他“要守好边疆”,这句朴素的话和岳母刺字有着同样的分量。 无独有偶,同批牺牲的肖思远烈士,日记里写着“我们就是祖国的界碑”,而他的父母得知噩耗后,首先问的也是“儿子有没有给部队丢脸”。 美军常以“个人荣誉”为宣传核心,中国军人的勇敢则始终与“家国”绑定。这背后是农耕文明“守土有责”的基因沉淀——从古代戍边将士“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到今日边防官兵“清澈的爱,只为中国”,精神内核一脉相承。陈母的问,核心是确认这份传承是否在儿子身上延续。 只谈勇敢不谈局势,就懂不透陈祥榕牺牲的战略意义。2020年的加勒万河谷冲突,并非偶然摩擦,而是印度在大国博弈中的投机之举。 当时美国正推行“印太战略”,特朗普政府不断拉拢印度制衡中国,印度想借美国势力在边境施压,于是蓄意打破边境管控共识。 我方的应对尽显智慧与克制,国防部通报明确,我方始终坚持“谈判解决争端”,冲突爆发后仍保持对话渠道。但克制不代表软弱,陈祥榕们的勇敢,正是“文谈”背后的“武备”支撑。这种“能谈能打”的策略,让印度付出20人死亡的代价后,不得不回到谈判桌前。 从2020年到2025年的五年间,局势变化印证了当时坚守的价值。根据官方发布的边境管控数据,双方已完成19轮军长级会谈,划定部分边境实控线,加勒万河谷未再发生大规模冲突。 这背后的逻辑清晰:印度认清了中国“谈则有理、打则必赢”的实力,而这份实力的基石,正是陈祥榕们用勇敢筑牢的防线。 陈祥榕的事迹传播中,不少解读存在偏差,第一个误区是“牺牲即被动”,实则我方是“主动防御中的战术胜利”。根据冲突复盘,我方官兵在被偷袭后迅速组织反击,成功将敌人驱离控制线,达成战略目标。 第二个误区是“冷兵器冲突显落后”,这是对边境管控规则的认知偏差。中印边境长期有“不使用热兵器”的默契,我方严格遵守规则,印军携带钢管等凶器挑衅,恰好暴露其理亏。 第三个误区是“精神能替代装备”,实则二者相辅相成。2020年后,我国边防装备持续升级,热成像仪、新型防寒服等陆续列装,加勒万河谷实现24小时视频监控。但装备升级的同时,陈祥榕们的勇敢精神从未过时——装备是底气,精神是灵魂,二者缺一不可。 2025年的今天,再谈陈祥榕和他母亲的“问勇”,更具现实意义。当前特朗普政府的“印太战略”仍在推进,印度在边境仍有小动作,去年底官方通报的中印边境摩擦就有3起,虽都被我方妥善处置,但说明边境博弈仍在持续。 现代国防中,“勇敢”有了更丰富的内涵。对科研人员而言,攻克芯片、雷达等“卡脖子”技术是勇敢;对边防官兵而言,在高原零下40度坚守岗位是勇敢;对普通人而言,立足岗位做好本职是勇敢。陈祥榕母亲的问,本质是在问“你是否尽到了自己的责任”。 令人欣慰的是,精神正在传承,陈祥榕的家乡,每年有上百名青年报名参军,其中不少人主动要求赴边防服役。 2024年加勒万河谷边防连新兵入营仪式上,新兵们集体宣读陈祥榕“清澈的爱,只为中国”的誓言。这种传承揭示:所谓民族脊梁,就是一代又一代人把“勇敢”刻进骨子里,把“责任”扛在肩上。 陈母的那句“是否勇敢”,早已给出答案。从加勒万河谷的战斗到如今的和平坚守,从19岁的陈祥榕到千千万万的边防军人,他们用行动证明:中国军人的勇敢,永远是守护家国的最硬屏障。向这些勇敢者致敬,就是向我们自己的家国责任致敬。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