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俄的计谋得逞了,中国表示沉默! 11月6日,联合国安全理事会通过一项美国起草的决议,解除对叙利亚过渡总统沙拉的制裁。美国和俄罗斯都投了赞成票,而我们中国投了弃权票。 2024年叙利亚临时政府成立时,沙拉上位完全依托俄美默许——他既非巴沙尔政权旧部,也非反政府武装领袖,而是出身大马士革商界的“中立派”。 联合国官网数据显示,此前针对他的制裁始于2022年,理由为“涉嫌资助武装分子”,但三年间无任何权威机构出具确凿证据。 美国突然转变立场的背后,隐含特朗普的选举考量与能源野心。2025年美国能源信息署报告显示,叙利亚东北部库尔德控制区已探明石油储量达250亿桶,而特朗普家族旗下能源公司于今年初刚与库尔德武装达成“勘探意向”。 更关键的是,中期选举临近,特朗普亟需“中东破局”的政绩,解除对沙拉制裁,既能拉拢叙利亚临时政府配合打击极端组织,又能为能源合作奠定基础,实现双重目标。 俄罗斯的“赞成票”同样带有明确利益考量。驻叙俄军发言人科纳申科夫今年10月公开数据显示,俄军在叙军事基地已缩减至3处,维持成本较2020年下降60%。 塔尔图斯港的使用权是俄方核心利益,沙拉上台后曾承诺“延长俄军港租期20年”,此次投赞成票,实质是对沙拉履约态度的认可。这种利益交换并非首例,2015年俄罗斯便通过支持埃及塞西政权,获得苏伊士运河通航便利。 中国的弃权票最能体现中立智慧,外交部官网次日发布的说明明确指出:“制裁解除需与叙利亚人道援助落实挂钩”。 此表述直指核心问题——联合国难民署11月数据显示,叙利亚仍有680万境内难民面临粮食与食品短缺,而沙拉政府去年的人道援助资金有30%未落实到位。 红十字国际委员会同期报告显示,叙境内医疗物资缺口达47%,儿童营养不良率较战前上升3倍,在此情况下单独解除对总统的制裁,明显偏离人道救援的核心诉求。 更关键的是,中国的立场并非单纯规避风险,而是有实际行动支撑:去年中国向叙政府军控制区捐赠价值2.3亿元的粮食和药品,参与建设的霍姆斯省光伏电站已并网发电,直接保障20万民众的基本用电。 这种“务实中立”既避免卷入大国博弈,又通过精准援助维护当地民生利益。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在叙投资的23个能源和基建项目,多数位于政府军控制区,贸然支持或反对沙拉政府,均可能影响项目安全与当地就业,弃权实为平衡利益与道义的最优选择。 这一立场并非孤立,印度、巴西等其他弃权国同步提出“制裁解除应配套民生保障条款”,形成全球南方国家的协同发声,促使美俄在后续谈判中纳入人道援助议题。 有一常见误区需要澄清:部分媒体称“这是俄美首次在叙问题上达成一致”,与事实不符。2018年打击叙化武设施时,俄美曾私下协调行动范围;2023年库尔德问题谈判中,两国亦存在默契。 此次特殊之处在于,美国主动让渡部分话语权,换取俄罗斯对其叙东北部能源利益的默认,本质为“大国利益协调”,与“和平进程”关联有限。 1999年安理会解除对南联盟制裁时,美国同样为牵头方,当时克林顿政府刚与南联盟达成“科索沃自治协议”,背后是北约东扩的战略需求; 2011年解除对利比亚卡扎菲部分制裁,更是美国为石油公司铺路的直接举措,最终引发利比亚内战。这些案例均证明,大国主导的制裁解除,往往以“利益优先”而非“人道优先”。 制裁解除对叙利亚普通民众而言,可能难以切实获益。大马士革大学经济系教授阿卜杜拉11月7日接受采访时表示,沙拉政府缺乏对全国的实际控制力,北部库尔德区、南部反政府武装控制区均不认可其权威,“解除对总统的制裁,与改善民生并无直接关联”。 事实印证这一判断,2023年解除对也门总统哈迪制裁后,也门通胀率仍高达45%,可为前车之鉴。 美军中央司令部11月6日宣布,将向叙东北部增派500名士兵,名义为“保护油田”;俄军次日宣布向塔尔图斯港增派3艘护卫舰。 这种兵力部署展示实力的场景,在冷战时期的古巴导弹危机中也曾出现——大国在第三方领土的对峙,始终是“无硝烟的战争”。 对普通民众而言,理解这张投票结果,即可把握国际政治的底层逻辑: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美国的战略考量、俄罗斯的利益筹码、中国的审慎态度,均围绕“利益”展开。 沙拉虽解除制裁,但仅是大国棋盘上的一枚棋子,叙利亚真正实现和平,需等待大国博弈尘埃落定,更需叙利亚人自主掌握主动权。 最后补充一则背景信息:安理会此次决议投票中,15个理事国中有3个弃权,除中国外,还包括印度和巴西。这三个国家均为“全球南方”代表,且在叙拥有实质利益。 这一现象或许预示,未来国际事务中,“全球南方”的中立声音将逐步增强,不再完全受制于美俄等大国主导。 信息来源:美国提案,中国弃权 直新闻2025-11-07 12:26广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