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谈妥了,美国盟友成小丑了 给美国当马前卒,带头向中国冲锋,现在中美吉隆坡磋商成果一公布,荷兰、韩国等美国盟友彻底成小丑了。 10月30日中国商务部公布的中美吉隆坡经贸磋商成果,这场为期两天的磋商达成的共识里,美方明确表示要暂停9月29日公布的出口管制50%穿透性规则一年,同时取消对华10%的所谓“芬太尼关税”,还会暂停针对中国海事、物流和造船业的301调查措施一年,而中方则相应暂停10月9日公布的相关出口管制和反制措施。 这一系列操作明眼人都能看出来,美国为了自身利益,毫不犹豫地把自己的盟友推到了尴尬的境地,所谓的“盟友关系坚如磐石”不过是自欺欺人的谎言。 荷兰的处境堪称典型,这个一直以来唯美国马首是瞻的国家,此前为了配合美国的对华政策,可谓是下足了血本。 9月荷兰政府援引一项自1952年以来从未启用过的《物资供应法》,以“国家安全”为由,强行冻结了中资企业闻泰科技旗下安世半导体的资产,禁止其在一年内进行任何资产、知识产权和人员调整,相当于直接剥夺了中方对这家企业的管理权。 而这一切的背后,离不开美国的暗中操作,早在当年6月,美国商务部就曾秘密通知荷兰外交部,要求更换安世半导体的中国籍首席执行官,否则企业将无法获得出口豁免,荷兰政府对此照单全收,甚至还计划让本土企业接手安世半导体的业务。 可荷兰万万没想到,自己费尽心机讨好美国,换来的却是美方在吉隆坡磋商中轻易暂停了出口管制穿透规则,这一规则正是当初荷兰采取行动的重要依据。 如今安世半导体的僵局已经引发了全球汽车供应链的动荡,86%的相关企业都依赖该公司在中国的生产基地采购芯片,沃尔沃、大众等车企纷纷警告,若僵局持续,欧洲工厂可能被迫关闭,博世集团也表示德国生产线可能受影响,员工或面临放假。 韩国的遭遇则更具戏剧性,作为美国在亚太地区的重要盟友,韩国企业韩华海洋为了向美国递上“投名状”,主动充当了对华301调查的急先锋。 2025年3月,韩华海洋致函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明确表示“强烈支持”旨在削弱中国海事、物流和造船业地位的相关措施,还提供了大量财务数据和政策建议。 为了进一步讨好美国,韩华海洋不仅在2024年收购了美国费城造船厂,还宣布向美国投资50亿美元新建船坞码头,成立5家美国子公司深度参与美国造船供应链,承担美国海军舰艇的制造和维修工作。 可韩华海洋的殷勤并没有换来想要的结果,反而因为其协助美国调查的行为,遭到了中国的精准反制。 2025年10月14日,中国商务部宣布将韩华海洋的5家美国子公司列入反制清单,禁止中国境内组织和个人与其进行交易合作。 这一制裁直接引发连锁反应,韩华海洋股价在10月15日暴跌8.2%,市值蒸发超过5000亿韩元,其在美国的50亿美元投资面临打水漂的风险。 更让韩国头疼的是,韩国造船业对中国供应链依赖度极高,30%至40%的大型船舶生产零部件和钢材都需要从中国进口,制裁后中国钢企宝武集团等纷纷取消订单,韩国企业只能转而从越南、印度等国采购替代产品,不仅价格上涨,物流周期还要延长。 就在韩国满心期待美国能出面为其斡旋时,美方却在吉隆坡磋商中轻易暂停了对华造船业301调查措施,完全无视韩国企业的困境,让韩国的一番操作彻底沦为笑话。 美国这种牺牲盟友利益的做法,看似突然,实则是其外交政策的一贯逻辑。从历史上看,美国从来都是将自身利益置于首位,盟友不过是其实现全球战略的工具,有用时奉若上宾,无用时弃如敝履。 此次中美磋商,美方显然是经过了精密的利益计算,取消10%芬太尼关税、暂停相关出口管制和301调查,能有效缓解美国国内的经济压力,扩大农产品贸易等合作也符合美国的现实需求。 而荷兰和韩国的利益,在这些核心需求面前根本不值一提,对于美国来说,盟友的作用就是在前面冲锋陷阵,为美国牵制对手,一旦局势发生变化,需要与对手达成妥协时,盟友就成了可以随时牺牲的筹码。 荷兰和韩国的尴尬处境,其实早就埋下了伏笔,两国一味追随美国的对华强硬政策,忽视了自身与中国的经济联系,更误判了美国对盟友的忠诚度。 荷兰的半导体产业、韩国的造船业都与中国市场有着深度绑定,中国既是重要的供应链环节,也是关键的消费市场,这种绑定不是靠政治操弄就能轻易割裂的。 而美国所谓的“安全承诺”,从来都是建立在自身利益之上的空头支票,当盟友的利益与美国的核心诉求发生冲突时,被牺牲的必然是盟友。 如今中美达成共识,美国如愿拿到了自己想要的利益,而荷兰还在为安世半导体的僵局焦头烂额,既要应对全球供应链中断的风险,又要试图修复受损的国际声誉;韩国则看着韩华海洋的困境束手无策,原本寄予厚望的美国合作项目变成了烫手山芋。 这一幕生动地诠释了什么是“当美国的敌人很危险,但当美国的盟友更致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