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万万想不到 自己绞尽脑汁从中国台湾地区“抢”来台积电,到最后竟然白忙一场,此外曾大言不惭的张忠谋也受到了教训,朋友们知道发生什么了吗?很有点喜剧色彩。 咱先把时间拉回2020年,那会儿特朗普正把“美国优先”挂在嘴边,眼瞅着芯片成了全球产业的“硬骨头”,就一门心思要把台积电这块“香饽饽”挖到美国。他可没玩虚的,一边拿关税威胁,说要是不配合,台积电对美出口芯片可能要多交钱;一边又打着“保障美国芯片安全”的旗号,拉着国会给台积电画饼,说只要去美国建厂,补贴、政策优惠都好谈。当时他在亚利桑那州的工厂奠基仪式上,还特意举着“美国制造回来了”的牌子拍照,那得意劲儿,仿佛已经把芯片产业链的控制权攥在了手里。 台积电能咋办?美国是全球最大的芯片消费市场,手机、电脑、汽车上的芯片,一大半都得靠美国企业下单。要是真得罪了特朗普政府,后续的订单、技术合作都可能泡汤。张忠谋那会儿虽然已经退休,但为了台积电的发展,还是出来站台,说“会配合美国的芯片战略”。2020年底,台积电正式宣布,要在亚利桑那建晶圆厂,初期投资120亿美元,计划2024年投产——这消息一出来,特朗普团队还把它当成“政治胜利”到处宣传,说这是“让美国重新掌握科技主动权”。 可现实很快就给了他们一巴掌。首先是钱的问题,120亿根本不够花。美国的人工成本比台湾高3倍还多,建厂房的工人招不满,只能从墨西哥、菲律宾调人,光劳务费就多花了几十亿;再加上美国本土没有成熟的芯片供应链,光刻胶、特种气体这些关键材料,都得从日本、韩国进口,运输成本又涨了一大截。到2023年,台积电不得不把投资额度提到400多亿,几乎是当初的3倍还多。更坑的是美国承诺的补贴,当初说好了给520亿美元芯片基金,结果拖了快3年,台积电只拿到了不到100亿,剩下的还在“走流程”,台积电只能自己垫钱,现金流都快绷不住了。 更要命的是人才和技术。芯片制造不是搭积木,得有懂先进制程的工程师团队。美国本土搞芯片设计的人多,但搞制造的工程师少得可怜——毕竟过去几十年,美国把低端制造都转移到了国外,年轻一代没几个人愿意干“拧螺丝”的活。台积电没办法,只能从台湾总部调工程师去美国,光来回机票、住宿补贴,一个人一年就得花十几万;可就算这样,还是有不少工程师不愿意去,毕竟亚利桑那州偏僻,生活配套不如台湾,很多人去了没半年就申请调回来。这直接导致工厂进度拖了又拖,原本2024年投产的计划,硬生生推迟到了2025年,就算到时候投产,初期产能也只有台湾工厂的1/5,根本满足不了美国的需求。 张忠谋这时候才真正尝到了教训。2023年他在一场论坛上公开说“全球化已死,这是很遗憾的事”,这话听着是感慨,其实藏着满满的无奈。他当初答应去美国建厂,是想给台积电留条后路,可没想到这条路走得这么难——钱花了、人累了,美国工厂没见效益,台湾总部的核心地位却没动摇。更尴尬的是,美国企业后来发现,从台湾进口芯片,比等美国工厂投产更便宜、更及时,不少企业又悄悄把订单转回了台湾。张忠谋后来还说过“美国造芯片不划算”,这话其实就是在打当初特朗普团队的脸——所谓的“抢台积电”,根本没达到目的。 特朗普当初绞尽脑汁“抢”台积电,以为靠政治施压就能掌控芯片产业链,可他忘了,芯片制造不是靠口号就能成的,得尊重产业规律。你把工厂搬过去了,没有配套的供应链、没有足够的人才,就算投资再多钱,也只是个空架子。现在回头看,他当初那阵热闹,就像一场没唱完的喜剧——开头轰轰烈烈,结尾却只剩台积电的超支账单和美国工厂的延期通知,白忙一场不说,还让大家看清了“政治干预产业”的不靠谱。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