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从11月1日起,开始对进口公交巴士加收百分之十的税,不碰卡车,只盯巴士,比亚迪在加州兰卡斯特的工厂造的车,也被算作进口,得交这笔钱,车是本地造的,工人是本地招的,可政策一出来,照样得掏钱。 比亚迪电动巴士,明明是在加州本地的兰卡斯特工厂造的,怎么就成了“进口车”要交税? 比亚迪的兰卡斯特工厂里,750个工人全是美国人,生产巴士用的零件60%都来自美国本土的供应商,从座椅到电池组件,很多都是隔壁州的工厂提供的。 但政策条文里不管这些,只要品牌母公司不在美国,就算是“进口”,就得按10%的比例交税。 更让人摸不着头脑的是,同样是跑在路上的商用车辆,美国本土组装的卡车能拿政府补贴,加拿大和墨西哥过来的卡车却能享受免税待遇,偏偏在本地雇人、本地买零件的比亚迪巴士,要被额外收一笔税。 美国政府说搞这个政策是为了“保护本土工厂”,让美国自己的巴士制造商能多接订单,多雇工人。 就拿美国本土最大的巴士制造商 New Flyer来说,它在北美市场的份额已经超过一半,本来就没什么太激烈的竞争压力。 现在有了关税和补贴的保护,反而可能不用花心思改进技术、降低成本,反正公交公司要么买它的车,要么就得买加了税的其他品牌,怎么选成本都低不了。 公交公司的日子就更难了,美国的公交系统大多靠政府补贴和票务收入过日子,车票钱本来就不算高,很多线路要是没了补贴根本运营不下去。 现在每辆巴士多 10% 的成本,一家中等规模的公交公司一年就得多花几百万美元。这笔钱要么找政府要更多补贴,要么就只能涨车票。 洛杉矶公交现在一张票2美元,真要是因为关税涨个两三角,虽然不多,但对每天都要坐车的老百姓来说,一年下来也是笔不小的开销,尤其是那些低收入家庭,本来日子就紧巴巴的。 更有意思的是,政策想保护美国工人,结果可能反而影响到美国工人的饭碗,比亚迪兰卡斯特工厂的 750个工人里,有不少是当地的退伍军人和低收入群体,他们当初找这份工作就是看中工厂稳定。 要是因为关税导致公交公司减少订单,工厂说不定就得缩减生产,到时候这些工人可能就要面临失业。 这边想保护本土工厂的工人,那边却可能让另一家本土运营的工厂工人丢了工作,这跟政策的初衷完全拧了。 查资料的时候发现,美国公共交通协会去年出过一份报告,说美国公交行业每年采购车辆的预算里,有三成左右花在了像比亚迪这种 “本土化外资企业” 生产的车辆上。 这些企业带来的不仅是车辆,还有技术和就业岗位,就拿比亚迪来说,除了兰卡斯特的工厂,近几年还在美国其他州考察新的投资项目,本来计划再雇几百个美国人,现在这个关税政策一出来,这些计划说不定就得搁置。 而加拿大和墨西哥的卡车能免税,说到底是因为北美自贸协定的相关规定,可比亚迪的巴士明明是在美国土地上、由美国人造出来的,却享受不到这种 “本土待遇”,难免让人觉得政策的标准有点双标。 其实不止公交行业,之前美国在其他行业也搞过类似的关税政策,结果要么是本土企业没起来,要么是消费者掏了更多钱,很少有真正达到预期效果的。 说到底,一个政策好不好,不是看口号喊得有多响,而是看老百姓的实际感受,要是最后车票涨了,有人因为工厂缩减生产丢了工作,那所谓的“保护本土工厂”就成了一句空话。 毕竟政策是给人制定的,得贴合实际情况,不然就像给自己人设了个坎,最后绊着的还是自己。 信源:第一财经——《美国将对进口巴士加征10%的关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