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4年,长征前夕,地下党员王同兴家里来了两个陌生人,他们邀请王同兴去开会,可到了半路,他却发现,这两人食指内侧有层薄茧。 外面天还黑着,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把王同兴从梦里惊醒。 他披上衣服打开门,看见两个三十多岁的陌生男人,手里提着点心,胳膊上缠着毛巾。 暗号是对的,可王同兴眉头却皱了起来。 “送信的,从来都是熟面孔,今天这俩人,咋这生?” 胖的那个先开了口,说是要带他去参加大名县的重要会议,组织有安排,时间紧,路上细说。 王同兴犹豫了一秒,终究还是让他们进了屋。但心里那股不踏实的劲儿,一直没散下去。 这年头,啥都有可能出事。 他们仨一边走一边联络,先去找了团县委书记宋同发,再去后陈家村接上了县委书记陈仰贤。 四人上了骡车,颠颠簸簸往大名去。一路上,王同兴没闲着,嘴里闲聊,心里打量。 他故意问了句:“听说前阵子直南特委又换了人,新来的咋样?” 胖的笑着回:“挺好,挺有能力。” 瘦的跟着点头:“组织这次临时安排,就是怕你们对新同志不熟,我们是信得过的。” 一问三不知,话说得圆,可细一听,全是空话。 王同兴、宋同发、陈仰贤对视了一眼,心里都有了数。 可问题来了,真要是遇上了特务,那这趟路,怕是走不回头了。 三人心里打鼓,脸上却不敢露出来。 可就在这时候,转机来了。 后头土路上,突然出现一个熟悉的身影——王从吾,特委的代表。 他一身灰衣,气喘吁吁地追着骡车跑,眼里全是紧张和疑惑。 陈仰贤朝他使了个眼色,意思很明确:“你别插手,先跟着我们。” 王从吾顿了顿,心知有事,低下头,装作路人,悄悄跟在马车后头。 前头那两个“同志”也不是傻子。胖的回头看了几眼,眉头皱得能夹死苍蝇。 他转身问:“你们谁认识那人?” 没人吭声。 胖的冷哼一声,命陈仰贤下车去问问。 陈仰贤慢慢挪过去,靠近王从吾,低声急道:“后面这俩是特务!带枪!你快跑!我们想办法脱身!” 王从吾只回了一句:“不行,一起走。” 说话间,两人已走到车边,胖的挤出个笑来:“哎呀,这不是特委王同志吗?怎么这打扮?是有急事?” 王从吾笑了笑:“去县上送点材料,刚好路过。” 表面一团和气,心里却早已拉响警报。六个人,一辆破骡车,谁都笑不出来。 走到渡口,船刚开走。王从吾提议:“不如先找个地方歇歇脚?那边有家小饭馆,能歇歇。” 三人立刻明白了他的意思,跟着进了店。那俩人则站在门外低声咕哝。 王从吾竖起耳朵,隐隐听见“过河”“接应”几个词,心里一凉,知道来不及等了。 他朝王同兴几人低声说:“他们带枪,硬拼肯定不行!饭馆后头有门,我们分头跑!” 三人点头,压着声音回了句:“你快走,你身上有东西,不能落他们手里。” 还没动身,那俩人就推门进来了。 沈哲臣一眼看出他们要跑,火冒三丈,拔出手枪大喊:“站住!谁敢动!”同时猛冲向后门。 但他没想到,三个人竟直接用身体死死顶住门,拼了命挡住他,让王从吾跑! “快走!别管我们!” 沈哲臣反应过来,急忙吼道:“老王,看着他们!”自己则追了出去。 王从吾早已冲出饭馆,朝芦苇荡钻了进去。 子弹从他身边呼啸而过,可他一个猛子扎进了水边,借着芦苇的掩护,消失不见。 沈哲臣气得直跺脚。 饭馆里,王铁秋还以为能稳住三人,结果刚松口气,三人突然爆发,一人扑住他胳膊,一人踹他膝盖,一人抢他枪。 混乱中,王铁秋被打倒在地,三人趁势逃出饭馆。 几小时后,陈仰贤等人成功与组织取得联系,紧急通知县委:情报已泄,必须立即转移! 敌人的阴谋,就此破产。 这事儿后来传开了,很多人问王同兴:“你当时咋看出那俩人不对?” 他只说了一句:“哪有干地下工作的,食指上磨出一层茧的?那是老拿枪的茧。” 这句话,救了他们一命。 而真正让人敬佩的,不只是那一瞬间的警觉,而是在枪口下,同志们还想着护住彼此。 信息来源:《濮阳党史故事汇 | 脱险》——澎湃新闻
网友:我妈要来我家养老,我老公没同意,过了五天,我妈带着行李搬了进来,我妈说我
【10评论】【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