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伟明猜中了,美国耗资百亿建造的核动力航母,最后成为“烂尾工程”。不少西方军事专家对此不以为然。八年过去,这位中国科学家的话仿佛一颗命中靶心的导弹,精准击中了美国海军最痛的软肋。 “福特号”航母,这个美国海军寄予厚望的海上霸主,如今深陷技术泥潭。 军方频频下达最后通牒,要求这艘耗资近200亿美元的庞然大物必须在2025年底前形成全面作战能力,否则整个福特级航母项目可能面临重新评估的命运。 马伟明院士直言不讳地指出:“美国的中压交流技术太激进了,我们的中压直流技术更先进,他们想赶上我们,没有十年恐怕不行。” 而且,马伟明也说了,美国在航母电磁弹射领域是“抢先”用上的,噱头是搞上去了,可他们太冒进,留下的后患不少。 美国福特级航母,一次性采用了13项未经充分验证的新技术。 这些技术包括电磁弹射系统、先进拦阻装置和全自动武器升降机等,几乎是对航母各个关键系统的全面革新。 相比之下,中国走出了更为稳健的道路。 从辽宁舰到山东舰再到福建舰,中国航母技术发展遵循着“小步快跑、稳扎稳打”的路径。 这种差异直接体现在实际运行效果上。福建舰的电磁弹射系统运行至今表现稳定,而福特号却问题不断。 美国海军在2002年改变了原本稳妥的三步走计划,决定将所有新技术集中应用于CVN-78(即福特号)上,比原计划提前了整整五年。 电磁弹射系统是福特级最具标志性的创新,也是问题最多的系统之一。 按设计,它的故障率应为1/4166,但实际测试中性能恶化到每181次就会出现一次故障。这意味着在实战环境下,福特号的舰载机出动能力将大打折扣。 先进拦阻装置的情况同样糟糕,2016年美国海军项目组估算该系统平均无故障间隔仅为25次,连预期值的1%都达不到。 由于存在设计缺陷,相关测试工作被迫推迟两年进行。 福特号上的11部全自动弹药升降机在2017年服役时,只有2部能够正常使用。 这些升降机对于航母的持续作战能力至关重要,它们的瘫痪相当于扼住了福特号的“生命线”。 技术上的冒进直接导致了成本的严重失控,福特号最初的预算为105亿美元,交付时已涨至128亿美元,而算上研发和后期调整,总投入更是逼近200亿美元。 超支的不仅仅是福特号本身,福特级的二号舰“肯尼迪”号成本上涨也超过23亿美元,进度拖期在两年以上。 根据2025年1月的国会报告,CVN-80(企业号)的交付时间将推迟约18至26个月。 这种成本失控不仅给美国财政带来了巨大压力,也迫使美国政府不得不对海军预算进行重新构想。 近年来,美国海军高层已在考虑是否放弃福特级后续舰采用一些新技术,以压缩成本和确保进度。 截至2025年3月,美国海军11艘核航母中仅有4艘处于可部署状态。 西太平洋地区屡次出现“无航母空窗期”,严重影响美国的全球霸权战略与军事资源调配。 航母力量的不足也动摇了美国盟友的信心,日韩等国对美军“延伸威慑”的可靠性产生质疑。 尽管日本尝试以“出云”号准航母填补空缺,但缺乏固定翼舰载机与核动力优势,难以替代美军角色。 和美国不同的是,中国海军的航母计划却在稳步推进。福建舰预计2025年服役,比肯尼迪号晚下水3年但却能早15个月服役。 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中国航母的整体建造效率是美国同类型项目的3.5倍。 马伟明院士的预言成真,给所有追求军事技术创新的国家上了一堂深刻的实践课。在大国竞争的漫长航程中,稳扎稳打有时比狂飙突进更能赢得未来。 当美国人还在修补福特号的电梯时,中国人已经在准备下一代核动力航母。
大事不妙,连韩国人都已经看出老美要完蛋了:“美国以前开航母出去,别国吓得发抖,现
【3评论】【1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