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5月,我国在太平洋海域试射洲际弹道导弹,突然,2架美军的P-3C侦察机

运赛过去 2025-10-20 16:52:17

1980年5月,我国在太平洋海域试射洲际弹道导弹,突然,2架美军的P-3C侦察机闯入试验场,以超低空侦查的方式,获取导弹的关键性数据。 说起中国第一枚洲际导弹的诞生,得从上世纪60年代中叶拉开帷幕。那时候,中国刚搞出原子弹,但光有核弹头不行,还得有可靠的投送工具才能真正形成威慑力。1965年3月,中央专委会批复了“八年四弹”规划,其中就包括研制东风五号洲际导弹。这玩意儿射程得达到8000到12000公里,能覆盖全球主要目标。项目启动后,钱学森作为总设计师,牵头组建团队,从方案论证到关键技术攻关,一步步往前推。东风五号用两级液体燃料,发动机推力大,制导系统用惯性导航加计算机控制,这些技术在当时国内都是空白,得从头摸索。 研制过程磕磕绊绊,特别是70年代初,资源紧缺和技术瓶颈多。团队攻克了大推力发动机、推力矢量控制和再入大气层防热这些硬骨头。1967年7月,国防科委上报了海上测量保障系统的计划,代号“718”工程,就是为了支持洲际导弹的远距离试验。因为内地靶场不够用,只能选太平洋作为落区。钱学森他们在地图上以酒泉为中心画圈,锁定南太平洋那片海域。工程包括建测量船、雷达站和数据回收系统,总投资不小,但为了保密和精度,只能这么干。 到1980年初,一切准备就绪。5月9日,新华社对外发布公告,说中国将在5月12日到6月10日间,从本土向南太平洋指定海域发射运载火箭试验。这公告一出,国际上炸了锅,美苏这些大国立刻警觉起来。实际上,这是东风五号的首次全程飞行试验,代号“580”。海军和国防科委联合组了18艘舰船加4架直升机的编队,向阳红五号测量船当指挥核心,远赴南太平洋布点。编队出海前,制定了详细的对敌原则:不主动惹事,但遇挑衅就针锋相对,包括反侦察、规避障碍和警告信号这些措施。原则共7条,强调有礼有节,不先开火。 编队航行中,外国侦察就没停过。去程阶段,从5月3日起,先后有6架次飞机贴近跟踪。其中,美国P-3C型侦察机来了2架次,分别在5月3日和5月9日执行低空侦察任务。这些飞机从东北方向逼近,高度压到50米左右,几乎贴着海面飞,机上设备全开,扫描编队舰影和作业动态。新西兰P-3B型1架次在5月11日低飞,澳大利亚P-3C型也来1架次,还有2架不明国籍的飞机。舰上雷达和水听员全天值班,记录这些飞机的轨迹和投放的浮标位置。这些浮标是监听装置,扔进水里捕捉声波信号,试图干扰测量。 进入试验海区,情况更复杂。新西兰派了4000吨级测量船“莫诺韦”号,从5月17日到22日紧跟编队,它的直升机多次起飞盘旋上空,还和澳大利亚船联络共享情报。返航时,这船追了10个小时。澳大利亚出动了万吨级测量船“GT203”号和果敢级驱逐舰,前者从5月15日到22日跟踪,后者19日到21日绕行试图切入航道。编队用汽笛警告和信号旗回应,迫使对方让路。空中侦察密度最高,从5月12日到21日,美澳新飞机出动43架次,仅向阳红五号船就统计了这么多。美国P-3C型10架次,HC-130型8架次,新西兰P-3B型9架次,澳大利亚P-3C型3架次,外加13架不明。这些飞机高度从50米到2000米不等,低空时投放浮标,高空时用光学和红外设备锁定目标,干扰正常试验。 5月18日凌晨,东风五号在酒泉基地点火升空,飞行约30分钟后,数据回收舱落入预定海域。就在发射关键期,两架美国P-3C侦察机突然闯入试验场核心区,以超低空方式贴近水面侦查。其中一架高度不足50米,机翼几乎擦浪,激活红外和摄像头捕捉导弹轨迹热信号和落点影像。另一架稍高,投放浮标链形成水下监听网,试图获取速度、姿态等关键参数。编队雷达立即锁定,发出连续电波警告,舰炮转动指向但按原则未射击,直升机起飞干扰视线。这些飞机虽被迫拉升脱离,但已录得部分数据。整个过程,中国编队保持克制,回收舱被顺利打捞,数据完整。 尽管外国干扰频繁,东风五号试射还是成功了。导弹飞行9070公里,各项参数达标,这标志中国成为继美苏后第三个掌握洲际导弹的国家。1981年,东风五号正式服役,首批部署在地下井,射程覆盖美国本土。后续改进版DF-5A在80年代末列装,引入多弹头分导式,提高突防能力。90年代,DF-5B固体燃料变体测试,机动性更好。进入21世纪,DF-5C可携10枚分导弹头,精度CEP降到300米以内,机动变轨避开反导系统。这些升级让东风五号从单一打击工具变成可靠威慑支柱。

0 阅读:34
运赛过去

运赛过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