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14岁女孩被捅死案:行凶的14岁男孩,买了一把折叠刀,捅伤了还不行,折返回去

开心唠唠嗑 2025-10-16 15:33:06

深圳14岁女孩被捅死案:行凶的14岁男孩,买了一把折叠刀,捅伤了还不行,折返回去硬是要置对方于死地,真的是让人后背发凉啊! 不是简单的争执失手,也不是一时冲动的失控——买刀是预谋,折返是决意,这两个动作里藏着的冷漠,比刀刃本身更让人胆寒。两个本该在教室刷题、在操场奔跑的孩子,一个永远停在了14岁,一个用一把刀斩断了自己和对方的人生,留下两个破碎的家庭在原地崩溃。 更让人揪心的是,类似的悲剧不是第一次发生。中国司法大数据研究院曾统计,2016到2020年,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中,暴力犯罪占比超过三成,其中故意伤害案件占比最高。这些数字背后,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是本可以避免的遗憾。 很多人会问,现在的孩子怎么了?是游戏里的暴力镜头看多了?还是家庭里的关心太少了?其实没有单一的答案,但有一点很明确:当一个孩子觉得“用刀能解决问题”,觉得“置人于死地不可怕”,一定是某个环节出了严重的偏差。 有位班主任朋友跟我说过,现在有些孩子对“生命”没概念。课堂上聊到“死亡”,有人笑着说“游戏里死了还能复活”;跟同学闹矛盾,脱口就是“真想让他消失”。这种对生命的漠视,比一时的愤怒更危险——愤怒会过去,但漠视会让人在冲动时,连最后一丝犹豫都没有。 家长们总在盯着孩子的成绩单,却常常忘了教他们“怎么好好说话”“怎么面对委屈”“怎么尊重别人的生命”。有个妈妈告诉我,她直到孩子跟同学打架,才发现孩子连“好好说‘我不开心’”都不会,只会用拳头解决问题。我们总以为“孩子还小,长大了就懂了”,可有些道理,错过了最佳的教育时机,可能就再也补不回来了。 法律对未成年人的保护,本意是给犯错的孩子一个改过的机会,可绝不是让有些孩子有恃无恐。就像这次案件里的男孩,他不会不知道拿刀伤人不对,却还是做了——或许在他心里,“我还小”成了可以逃避责任的挡箭牌。这种想法不纠正,还会有更多的悲剧发生。 学校里的生命教育也不能再流于形式了。不是贴几张海报、开一次班会就够了,要让孩子真的感受到“生命很珍贵”——可以带他们去看新生的小动物,可以跟他们聊家人的牵挂,可以让他们明白“伤害别人,不仅会让对方痛苦,也会毁了自己的人生”。这些看似“没用”的教育,恰恰是孩子成长里最不能少的一课。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0 阅读:0

猜你喜欢

开心唠唠嗑

开心唠唠嗑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