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中方电池后后果出来了,美国储能巨头股价暴跌,AI遭重创令硅谷目瞪口呆! 你知道美国现在对电池有多依赖吗?根据彭博新能源财经的数据,今年前七个月,美国进口的电网级锂电池,有65%是从中国来的。这不是随便说说,美国的AI数据中心正烧钱如流水,到2028年,这些中心的电力消耗预计是现在的三倍。想想看,硅谷那些服务器集群,一天不间断供电,就可能让训练模型的进度全白费。那美国自己不造吗?问题是,本土产能跟不上趟。日本和韩国有生产线,但核心原材料还是得靠中国供应,短期内换血谈何容易。 再看市场反应,这可不是纸上谈兵。公告一出,美国储能公司Fluence Energy的股价就应声下跌。10月8号收盘14.96美元,第二天开盘直接滑到14.50美元,10号又跌到13.09美元,一天内蒸发12%的市值。这家公司在储能领域是老玩家,靠中国电池模块支撑数据中心的备用电源。现在供应链一抖,交易员们只能干瞪眼。你想想,投资者为什么这么慌?因为Fluence不是孤例,特斯拉股价也跟着跌了5%,整个新能源板块都跟着颤。市场这东西,最怕不确定性。 这管制到底卡了哪些点?公告针对的是高密度电池,能量密度300Wh/kg以上,这正好是AI算力中心需要的类型。低端电池,比如LFP那种180-190Wh/kg的,还能进口,但高端货就得走许可程序。中国控制了全球阳极材料96%的产能,阴极85%,这意味着美国想建新工厂,也得先过材料这关。未来十年,美国计划加136吉瓦时的电池储能系统,来撑AI基础设施,可现在这蓝图画得再美,也得面对现实:没有电池,一切白搭。 咱们再深挖挖,为什么美国这么被动?过去几年,欧美砸了重金扶植本土企业,可结果呢?拿Northvolt来说,这家瑞典公司拉来大众、高盛、贝莱德150亿美元投资,本想在欧洲建可持续电池厂,结果产能上不去,去年就破产了。斯卡尔勒夫工厂试产了几年,年产40吉瓦时的目标,只实现了零头。债务堆山,重组都救不回来。这不光是钱的问题,更是产业链的复杂性。重建从零起步,得十年八年,美国的科技公司等不起。 这事还牵扯到更大的贸易格局。特朗普团队已经放话,要对中国进口加100%关税,总税率超150%,还说没必要跟咱们见面。听起来硬气,但你细想,这不就是典型的以牙还牙吗?中国这边,先是稀土管制,现在电池跟上,等于在能源科技上多了一张牌。美国数据中心的需求正爆棚,OpenAI那些多吉瓦的集群,相当于费城的用电量,可供电瓶颈一卡,整个生态就乱套。分析师们直摇头,说中国这招“锁喉”精准,挤压美国的同时,还能推本土企业转向亚洲市场。 当然,美国也不是坐以待毙。IRA法案的45倍制造税信用还在,鼓励本土化,但问题出在执行上。像Envision AESC在田纳西的工厂,为Fluence供货,还得靠中国阴极前驱体和石墨。特斯拉在内华达的LFP厂,机器设备也多从中国来。LG、三星、松下这些韩日玩家,也绕不开上游链条。现在锌基电池像Eos Energy,或者铁流电池的ESS Tech,开始冒头,因为它们避开关税,还能拿40-50%的ITC信用。性能上,Eos的化学改进,加上AI电池管理软件DawnOS,让效率追上锂离子。 但话说回来,这影响不只美国。全球电池链条一抖,中国自己的企业也跟着遭殃。公告后,宁德时代、比亚迪股价都跌了,市场担心出口订单缩水。可中国产能过剩,本来就得消化,管制一出,产品可能转向内销或东南亚。你问,这算不算双刃剑?对美国来说,短期是痛,数据中心得加柴油发电机应急,成本直线上升;长期呢,或许逼出本土创新。硅谷那些分析师,现在天天开会,模拟供应链中断的风险,股价曲线一红,就得重新算账。 AI的能源饥渴,本来就让电力系统吃紧。现在电池一限,等于火上浇油。美国需要学着建电了,过去几十年,变压器从韩国抢不到,就得去中国买。电工工资翻倍,供应链乱成一锅粥。Elon Musk甚至从波兰买设备运美,因为本土太慢。
美国对中国船舶的“入港费”昨天正式生效,可执行规则却让整个航运圈看懵了:一艘船可
【38评论】【5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