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士兵在敌军攻城的时候,为何不推倒云梯,反而费力往下砸石头? 古战场上,敌军云梯一架,守兵手里石头就往下砸,砸得尘土飞扬。可明明推倒梯子多省事,为啥不这么干?这事儿搁谁都纳闷,尤其想想三国那会儿,诸葛亮带兵北伐,郝昭死守陈仓,蜀军梯子搭得稳稳的,守军砸石头砸了二十多天。到底藏着啥门道? 建兴六年,也就是公元二二八年,蜀汉丞相诸葛亮第一次北伐,领着几万大军从斜谷道杀向关中。陈仓这地方,本是关隘要冲,蜀军本想一鼓作气拿下,打开通往长安的路。可谁知,魏国郝昭带着一千来号人,早早驻扎在那儿。郝昭这人,平日里不显山不露水,这次却成了蜀军心头大患。诸葛亮围城二十多天,使出浑身解数,云梯、冲车、地道、井阑,全都上阵,可愣是没啃下这块硬骨头。蜀军粮草一断,就只好撤了。这仗打下来,郝昭守城有方,诸葛亮攻得也够呛,成了后世军史上的经典案例。搁现在看,这不光是兵力对比的事儿,更是攻守智慧的较量。守城方天生占便宜,高墙厚土在手,进攻一方得费九牛二虎之力才能近身。古人常说,十围五攻,攻城本就吃亏,这陈仓一战,就把这道理摆得明明白白。 云梯这玩意儿,听着简单,其实是古人攻城利器。别以为就是根加长版的梯子,早年间战国时候,鲁班就琢磨出这法子。云梯身长十来丈,底部搁个大木床,下面安六只铁轮子,能平稳推到城墙根。梯身固定在底盘上,形成个三角架子,稳如泰山。一搭上城墙,顶部钩爪就咬住垛口,死死钩牢。攻城兵从梯上爬,下面还有人扶着,推都推不动。唐朝时候,云梯更讲究,梯身用粗木固定,外面套副梯,能灵活伸缩。魏晋南北朝那会儿,三国云梯也差不多,蜀军用的就是这路子。郝昭守陈仓时,蜀兵推云梯上前,底盘一固定,梯子就跟长了根似的,纹丝不动。守军想从墙上伸手去推?门都没有。钩爪卡得死,下面轮子埋进土里,蜀兵还派人守着,稍有动静就箭雨招呼。古籍《通典》里头说,云梯底部结实得很,专为防推而设计。搁现代人眼里,这梯子像个工程机械,攻城时推着走,架好后就成铁臂。难怪守军不傻乎乎去推,那等于白送人头。 那砸石头为啥就成了守城的标配?说白了,这是没法子中的法子。云梯钩牢了,底部稳了,推倒得下城去撬,风险大得吓人。守军从墙上砸石头,安全又直接。石头重达几十上百斤,从高处滚下,砸中梯上兵,准叫他们骨断筋折。陈仓那仗,蜀军云梯一架,郝昭就命人抬石头砸。石头不光砸人,还能砸歪梯子角度,让攀爬的蜀兵站不稳。更绝的是,砸向底盘附近,说不定就砸着固定轮子的蜀兵。那帮蜀兵弯腰捶土加固,一石头下去,准躺。古人打仗,讲究因地制宜,砸石头这招,成本低,效果好。 石头城里多的是,砸完还能补箭、碎砖接着来。诸葛亮见梯子屡屡被砸干扰,就改用火箭反击,郝昭那边也用绳绑石磨砸冲车。俩人你来我往,砸的砸,烧的烧,守城一方总算扳回一城。要是光推梯子,早被蜀军弓箭撂倒了。这战术,接地气得很,靠的就是熟悉地形、物尽其用。搁老百姓眼里,这不比高大上的兵法亲切?古人没坦克飞机,就凭石头、火把,守住家门口。 陈仓之战的具体过程,更让人看清砸石头这招的门道。诸葛亮大军到陈仓下,劝降不成,就下令强攻。先是云梯冲车齐上,蜀兵推车上前,梯子搭墙。郝昭不慌,指挥火箭射梯,火苗一舔,木梯就燃,梯上蜀兵烧得不成样。诸葛亮又推冲车撞门,郝昭用绳系石磨,从墙头松手,砸断车梁,蜀兵散了架。接着蜀军搭井阑,高百尺射箭进城,郝昭筑重墙挡住,砖石一层层堆。诸葛亮还不死心,挖地道想从地下钻,郝昭用土囊堵,封得严实。 整个过程,砸石头贯穿始终,不是主力就是辅助。蜀军梯子架了又架,郝昭石头砸了又砸,二十多天下来,蜀粮道拉长,兵士疲惫。城里郝昭手下虽少,却有百姓帮衬,运石递箭,齐心协力。诸葛亮见势头不对,撤兵回汉中。这仗虽小,却显出守城精髓:不光靠人多,还得靠脑子活。郝昭这守将,没啥花里胡哨的英雄事迹,就凭稳扎稳打,成了魏国砥柱。搁今天学历史,这故事告诉我们,国防靠全民,智慧胜蛮力。
226年,魏文帝曹丕重病垂危,临死前他声嘶力竭喊道:“我要见母亲,我要见母亲。”
【2评论】【14点赞】
闲庭信步
小编:陈仓之战是发生在武侯第一次北伐吗?不精读史书,还想卖文骗钱,滚滚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