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英九在公开场合喊出“大陆若动武,台湾绝不投降”,声势不小。就在同一时间,解放军东部战区出动58架次军机绕台,空中压境。台军频频高调秀“抵抗”决心,但装备、兵力、后勤到底支撑得起这个口号吗?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台海局势最近又被推上风口浪尖。马英九高调表态“大陆动武,台湾绝不投降”,岛内外媒体一片热议,仿佛又回到“口号战”的老路上。 而解放军东部战区用行动回应,58架军机绕台,展示了强大威慑力。台军则不断对外展示“备战姿态”,但真想想,岛内这些年号称的“自强抵抗”到底有多少底气,又有多少是表面文章? 每次台军举行“镇疆操演”,都会把能上的装备全拉出来,M60A3坦克、CM21装甲车,甚至是几十年前的迫击炮和步枪都拿来“演练”。 这些装备早已年久失修,零部件缺口大,日常养护全靠“东拼西凑”。有的官兵私下吐槽:打靶子没打几发,炮膛就冒烟;战车发动机开一会就过热。 外行看气氛紧张,内行都明白,这些装备在现代战场上连一天高强度作战都很难坚持。 台军自己也清楚,装备数量不是问题,关键是能不能用得上、用得久。幻影2000、F-16V、F-5这些所谓“主力战机”,有的已经服役超三十年,妥善率低得可怜。 幻影2000常年趴窝,飞一架修两架,F-5更是被岛内飞行员调侃为“飞行棺材”。F-16V虽然升级了部分航电,但维护、零件、升级都得靠美国点头,真正遇到供应链断档,台军只能“望机兴叹”。 翻过头再看解放军东部战区,歼-20、歼-16D、歼-10C成规模列装,数量和性能都大幅领先。更不用说电子战、预警、侦察等体系化作战能力,台军根本无法比肩。 现代空战比的不是谁先起飞,而是谁能持续起飞、谁能在信息化战场存活下来。台军装备老化、后勤吃紧,即使士气再高,真打起来也难挡解放军的现代化攻势。 很多岛内政客喜欢把“绝不投降”挂在嘴边,实际上,现代战争比的是产业基础、后勤补给、作战体系和整体经济承受力。 靠口号和秀肌肉,不可能填补技术代差和产业链短板。台军喊了多年“武器自主”,但新式战机、潜艇项目一拖再拖,核心部件还得靠美国审批。 无人机号称“自造”,其实就是买美国产品回装,核心技术全靠进口。防务预算大半都花在维修老装备,新装备采购预算捉襟见肘,根本没法形成自主研发的良性循环。 每次谈到“美台合作”,台军都被当成“优质客户”,买武器要听定价、交订金,还要等美国国会“批条子”。 美方承诺的支持,真到危急关头往往姗姗来迟,乌克兰和阿富汗的前车之鉴已经很清楚:靠外援维持防线,最后往往只剩“烂摊子”。 现代战争讲究体系对抗、全域联动。没有自己的产业链,没有自主可控的技术和后勤,哪怕喊得再响,最终都难逃被动。 台湾社会内部其实很清楚,政客们高喊“抵抗”,但普通百姓更关心的是民生、经济和安全。如果一味被裹挟进对抗氛围,最终吃亏的还是岛内老百姓。 回头看这些年,台军明明知道差距悬殊,却还在“自造血”的神话里打转。无人机、导弹、战机,几乎全靠进口或组装,连零部件都要等美方“开绿灯”。这样的现实,真能支撑“绝不投降”吗?恐怕只是一厢情愿。 最让人无奈的是,岛内还有些人明知现实,却故意炒作对立,制造“抵抗到底”的舆论氛围。实际上,和平发展、产业升级、改善民生才是根本出路。 两岸军力差距不是靠喉咙比出来的,而是用实力说话。岛内若把希望寄托在“外人施舍”,无异于饮鸩止渴。 你们怎么看呢?
马英九在公开场合喊出“大陆若动武,台湾绝不投降”,声势不小。就在同一时间,解放军
九鼎观世道
2025-10-15 12:26:52
0
阅读: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