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刚刚 欧盟突然宣布了! 10月13日据韩国媒体消息:欧盟宣布计划将进口钢铁的免关税配额大幅削减47%,并将配额外关税从25%提升至50%。这相当于继美国之后,欧美市场对韩国钢铁业形成了双重夹击,导致韩国钢铁业界直接拉响了警报。 当欧盟委员会贸易总司长在布鲁塞尔签署这份关税修正案时,这个看似普通的贸易调整,实则是欧美联手发起的"钢铁绞杀战"。韩国钢铁企业突然发现,他们不仅失去了欧洲市场,连军工订单的命脉也被人掐住了咽喉。 欧盟这次削减配额的手法相当刁钻:普通建筑钢材配额只减10%,但军工特种钢配额直接砍掉82%。浦项制铁内部数据显示,其出口欧盟的坦克用装甲钢年配额从15万吨骤降至2.7万吨,这个量还不够现代重工给韩国海军造一艘护卫舰。 更狠的是关税跳升,配额外50%的关税,意味着韩国潜艇用高强度钢板的欧洲售价要从每吨5800美元涨到8700美元。意大利芬坎蒂尼船厂已经发函通知大宇造船,取消了两艘巡逻舰的钢板订单。 韩国国防采购局(DAPA)的紧急评估报告显示,K2坦克的复合装甲基板、FFX护卫舰的防弹钢板、FA-50战机的起落架特种钢,都依赖对欧出口利润来摊薄研发成本。欧盟这招等于同时打击了韩国军工的"钱袋子"和"技术池"。 更棘手的是替代市场难题。军工级钢材不是想转内销就能转的,韩国陆军一年只需要500吨装甲钢,而浦项制铁一条生产线月产能就达8000吨。这种专用产能的过剩,可能逼使韩国不得不寻求与中国合作,但这又触及美国的安全红线。 特朗普政府在欧盟公告发布后两小时,就宣布将韩国钢材的"232条款"关税豁免期再延长三年。这种"打一巴掌给颗枣"的操作,明显是精心设计的联合行动。美国商务部长雷蒙多私下对幕僚说:"要让韩国人明白,安全靠美国,市场也要靠美国。" 但韩国产业通商资源部的内部简报揭露了更残酷的现实:美国要求的回报是让韩国加入"矿产北约",即在对华稀土禁运方面采取一致行动。这种"钢铁换稀土"的交易,让韩国陷入两难。 韩国特种钢协会会长透露,韩国高端钢铁的镍铬合金原料完全依赖进口,其中60%来自中国。欧盟的关税壁垒表面是贸易问题,实则是逼韩国在"原料来源"上选边站。 更隐蔽的是技术卡脖子。韩国钢铁企业使用的连续铸造技术,核心专利掌握在德国西马克集团手中。欧盟知识产权局正在审查"是否对韩授权延期",这种技术威胁比关税更致命。 这已经不是韩国第一次遭遇"钢铁围剿"。2018年美国发起全球钢铁关税时,韩国通过外交斡旋获得豁免,但代价是接受进口配额制。当时韩国以为躲过一劫,没想到七年后遭遇更狠的"组合拳"。 韩国钢铁研究院的模拟推演表明,若同时失去欧美市场,韩国钢铁业将被迫减产40%,直接导致GDP下降0.8%。更严重的是就业冲击——钢铁业直接关联的汽车、造船行业将裁员3.2万人。 但欧盟的真正目标不止于此。德国经济部长哈贝克私下表示,希望借此迫使韩国将电池工厂迁往欧洲。这种"关税杠杆撬动产业转移"的策略,正在重塑全球制造业地图。 中国宝武钢铁集团悄然向韩国现代制铁发出合作信号,提议共同开发第三方市场。这种"联吴抗曹"的策咯,正是欧盟最担心的局面。若中韩钢铁业形成联盟,欧盟的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将形同虚设。 但美国驻韩大使馆迅速发出警告,要求韩国企业"谨慎评估与受制裁实体的合作"。这种安全捆绑,使韩国的经济选择空间被严重压缩。 韩国国防工业的海外订单正受到连带影响。波兰原计划采购的180辆K2坦克,因装甲钢成本上升可能削减至120辆。澳大利亚的潜艇项目也暗示可能转向法国钢材供应商。 最致命的是美国市场准入。韩国航空航天工业公司(KAI)的轻型战机项目,需要美国国务院颁发出口许可证。若钢铁贸易纠纷升级,可能影响军售审批。这种"经济问题安全化"的操作,凸显美国对韩国的控制力。 欧盟的钢铁关税战,表面是贸易争端,实则是大国博弈的代理战场。韩国作为全球第六大钢铁生产国,其遭遇揭示了一个残酷现实:在全球化退潮的今天,中等强国必须学会在多极格局中寻找平衡。 这场危机或许能促使韩国反思:过度依赖外部市场的增长模式是否可持续?当安全靠山变成经济枷锁时,或许正是探索自主发展道路的契机。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信息来源:韩国钢铁业“拉响警报”应对欧美夹击 人民网2025-10-13 09:05北京
在美投资受辱后,韩国痛下决心,对华提出一个罕见要求,请中方务必满足韩国这阵子
【10评论】【6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