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积电创始人张忠谋再次语出惊人,他说:“如果美国想扼杀他们,中国真的无能为力!”

烟雨评社 2025-10-13 13:46:32

台积电创始人张忠谋再次语出惊人,他说:“如果美国想扼杀他们,中国真的无能为力!”不仅如此,他又一次强调自己“美国人”的身份,他说:“自从我来到美国并于1962年入籍以来,我的身份一直是美国人,除此之外别无其他!” 提到芯片制造,大家第一个想到的名字肯定是台积电,这家公司简直就是个传奇,技术上领先全球,3纳米这种尖端工艺几乎被它家控制。苹果、高通、英伟达这些大品牌都排着队找它下单,市场份额更是惊人,差不多占了全球芯片代工的六成,是第二名三星的好几倍。 张忠谋会这么说,和中国半导体产业的 “短板” 密切相关。虽然中国这些年在芯片设计、封装测试领域有不少突破,华为海思、中芯国际等企业也在快速成长,但在最关键的先进制程制造、核心设备和材料领域,中国仍高度依赖美国及美国盟友。 比如生产 7 纳米芯片需要的 EUV 光刻机,全球只有荷兰 ASML 能生产,而 ASML 的光刻机不仅核心零部件依赖美国技术,还受美国出口管制政策限制,无法向中国出口用于先进制程的设备。 芯片生产所需的特种气体、光刻胶,美国和日本企业占据全球 90% 以上的市场份额,中国本土企业的产品在纯度、稳定性上还存在差距,短期内很难替代。张忠谋在论坛上举例说:“就算中国能设计出先进芯片,没有 EUV 光刻机,没有高端材料,也造不出来,这就是现实差距。” 更关键的是,台积电本身就是中美科技博弈的 “关键棋子”,张忠谋的立场难免受此影响。美国为了 “卡中国芯片的脖子”,近几年一直施压台积电,要求其在美国建厂、限制对中国企业的芯片供应。 2022 年台积电宣布投资 400 亿美元在美国亚利桑那州建设晶圆厂,专门生产 5 纳米和 3 纳米芯片,而这些先进制程产能,美国明确要求 “优先供应美国企业”。 2024 年美国出台的《芯片与科学法案》,更是要求获得补贴的半导体企业 “10 年内不得在中国扩大先进制程产能”,台积电因为拿了美国 52 亿美元补贴,也不得不遵守这一规定。 在这样的背景下,张忠谋对 “美国扼杀中国半导体” 的判断,多少带着对美国政策影响力的认知 —— 毕竟台积电的发展,很大程度上要受制于美国的技术和市场规则。 而他反复强调 “自己是美国人”,也和他的个人经历紧密相关。张忠谋 1949 年前往美国留学,先后在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学习,1962 年正式加入美国国籍,之后在德州仪器工作了 25 年,从工程师做到副总裁,深度参与了美国半导体产业的黄金发展期。 1987 年他回到中国台湾创办台积电,虽然长期在台湾工作,但美国的教育背景、职业经历,早已让他形成了 “美国身份认同”。 之前他在接受采访时就多次提到:“美国给了我学习和成长的机会,我的职业生涯根基在美国,我的身份自然是美国人。” 这次再次强调,或许也是想明确自己的立场,避免外界对他的身份产生误解。 不过张忠谋的言论也引发了不少争议。有观点认为,他低估了中国半导体产业的 “韧性”—— 虽然中国目前在先进制程上有差距,但在成熟制程(28 纳米及以上)领域,中国已经实现突破。 中芯国际的 14 纳米制程已经稳定量产,28 纳米芯片的自给率达到 60%,足以满足汽车、工业设备等领域的需求。 而且中国在芯片设备和材料领域的研发投入不断加大,2024 年研发投入超过 800 亿元,上海微电子已经能生产 28 纳米 DUV 光刻机,虽然无法用于先进制程,但也打破了海外垄断。 还有人觉得,张忠谋的判断过于 “悲观”,毕竟半导体产业是全球化产业,美国想完全 “扼杀” 中国,不仅会损害中国企业,也会让美国科技巨头失去中国市场,最终是 “双输” 的结果。 不管争议如何,张忠谋的言论都反映出中美半导体博弈的 “残酷现实”—— 美国凭借在技术、设备、材料上的优势,确实对中国半导体产业有 “扼杀” 的能力,而中国要想突破这种限制,还需要时间和持续的投入。 但从另一个角度看,张忠谋的 “无能为力” 论,也成了中国半导体企业的 “动力”—— 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开始加大研发投入,在成熟制程、设备材料领域深耕,试图打破海外垄断,缩小与国际领先水平的差距。 现在全球半导体产业的格局还在不断变化,美国的制裁、中国的突破、台积电的选择,都在重塑产业链。张忠谋的言论或许只是他个人基于现状的判断,但也给中国半导体产业提了个醒:只有真正掌握核心技术,才能摆脱 “被扼杀” 的风险,才能在全球半导体产业中拥有话语权。 信源:海峡导报

0 阅读:1

猜你喜欢

烟雨评社

烟雨评社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