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每一次的中美谈判,美国都在切香肠式掏空中方利益,付出的成本都是临时、可撤回的,拿到的利益则是长期可持续的,40多年来,美国已经有一套完整的流程模板,首先,虚空造牌,无中生有,无端指责,先营造氛围把黑锅甩过来,随便找个借口就气势汹汹来找茬。 中美贸易关系走过四十余年,美方形成了一套成熟的谈判模式:先无端生事,通过舆论造势将责任强加于中国,随后在谈判中假装让步,实则换取中方长期的结构性妥协。就算签了约,美方都是合则用不合则弃,但如今,中方可不上当! 就拿上世纪 90 年代的中美知识产权谈判来说,美国当时突然抛出 “中国存在大规模知识产权侵权” 的说法,还拿不出具体证据,就凭空列出一份 “侵权企业清单”,威胁要对中国出口美国的纺织品、电子产品加征 100% 关税。 为了营造紧张氛围,美国贸易代表在谈判前特意召开记者会,对着镜头说 “中国不保护知识产权,就是在损害美国企业利益”,把 “不遵守规则” 的黑锅牢牢扣在中国头上。 可实际上,当时中国已经出台了《专利法》《商标法》,还和美国签署过知识产权保护备忘录,美方所谓的 “侵权”,大多是美国企业对自身技术专利的过度解读。 最后谈判结果是,中国承诺进一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甚至开放了国内法律服务市场,让美国律所进入中国协助专利维权;而美国只是暂时取消了加税威胁,没过两年又以 “保护力度不够” 为由,再次重启谈判,继续索要更多利益。 2018 年的中美经贸摩擦,更是把这套 “切香肠” 套路玩到了极致。美国先是无端指责 “中国对美贸易顺差过大,存在不公平贸易行为”,不顾中美贸易顺差背后是全球产业链分工的结果,强行要求中国减少 1000 亿美元顺差。 为了施压,美国率先对中国 500 亿美元商品加征 25% 关税,还把华为等中国企业列入 “实体清单”,营造出 “中国不妥协就会付出惨重代价” 的氛围,谈判过程中,美国每次看似 “让步”,都是临时且可撤回的政策;可要求中国做出的承诺,都是长期绑定的条款。 中国按协议每年从美国进口大量大豆、玉米,这些订单一签就是 5 年,而美国在 2020 年又突然单方面加征关税,之前的 “让步” 说撤就撤,中方却得继续履行已签订的进口协议,等于用长期利益换了美方的 “临时善意”。 科技领域的谈判,美方这套模板用得更熟练。早在上世纪 80 年代,美国就以 “中国可能转移敏感技术” 为由,限制中美科技合作,还要求中国对引进的美国技术进行 “严格审查”,甚至得向美方报备技术使用情况。 当时中国想从美国引进用于民用航空的发动机技术,美国先是同意合作,可谈判到最后突然变卦,说 “该技术可能用于军事领域”,要额外附加 10 多项限制条款,包括 “禁止中国对技术进行反向研究”“每台发动机的使用都要美方授权”。 为了让中国接受,美国又抛出 “临时优惠”,说只要中国签字,就可以先交付 2 台发动机试用。中国接受条款后,美方却在试用期满后,以 “中国未完全遵守限制” 为由,停止后续发动机供应。 还把技术合作协议直接作废,让中国前期投入的研发资金打了水漂,而美方则通过这次谈判,摸清了中国航空技术的短板,后续又在同类技术出口上设置了更多障碍。 美方这套流程能玩 40 多年,核心就在于 “成本不对称”,他们付出的大多是 “可撤回的临时政策”,比如推迟加税、临时开放市场,这些政策随时能改,几乎没什么长期损失;可从中方这里拿到的,却是 “长期绑定的利益”,这些一旦确定,短时间内很难改变,美方就能持续从中获利。 更关键的是,每次谈判前的 “虚空造牌”,总能让美方占据 “道德高地”,哪怕没有实质证据,只要抛出 “不公平”“不遵守规则” 的指责,再联合盟友一起施压,就能让中方在谈判中陷入被动,不得不做出让步。 不过这些年,中方也逐渐看清了美方的套路。在最近的中美经贸谈判中,中方开始明确要求 “美方的让步必须是长期且不可撤回的”。毕竟 40 多年的经验已经证明,面对美方的 “切香肠” 战术,只有守住自身利益底线,不被临时让步迷惑,才能在谈判中掌握主动。 现在中美谈判的格局正在慢慢改变,美方想再用老一套 “虚空造牌、甩黑锅” 的方式获取利益,已经没那么容易了。但过往 40 多年的谈判经历,还是值得警惕,美方的流程模板早已成型,未来很可能还会用类似的套路施压,只有认清其本质,才能在谈判中不吃亏、不被动。 当前全球供应链重构的关键时刻,诚信比黄金更珍贵。那些试图用谈判烟雾弹掩盖保护主义本质的做法,终将被时代洪流冲刷殆尽。
中菲一战,迟打不如早打!菲律宾总统嚣张喊话中国,只要中国在南海问题上让步,他们就
【1评论】【4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