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后对冯玉祥评价高的原因。[无辜笑]   说起冯玉祥,“倒戈将军”这个称呼确实

轩叔观察 2025-10-12 17:27:22

建国后对冯玉祥评价高的原因。[无辜笑]   说起冯玉祥,“倒戈将军”这个称呼确实如影随形,他一生多次转换阵营,从北洋旧部到响应革命,再到与蒋介石分道扬镳,这条道路看似复杂矛盾,但若只盯着“倒戈”二字,则容易忽略他每次选择背后的深层逻辑,在帝制、军阀混战与民族存亡的关键时刻,他几乎都站到了历史前进的一边。   冯玉祥的起点并不高,早年投身淮军,后凭借过人的体格与勤勉转入袁世凯的新军,他的晋升得益于北洋元老陆建章的赏识,陆建章不仅提拔他,更将内侄女嫁与他,这段婚姻为他提供了重要的政治资本,但他后来的道路证明,他并非完全依附于这种裙带关系。   在袁世凯复辟帝制的关键时刻,冯玉祥的抉择首次显现出他的政治眼光,他原本是袁的部下,却暗中与蔡锷的护国军联络,最终参与迫使袁世凯取消帝制的行动,这一次“反戈”,并非简单的背主求荣,而是对时代潮流的回应。   袁世凯死后中国陷入军阀割据。冯玉祥曾依附于曹锾、吴佩孚等势力,而在1924年的第二次直奉战争中,他再度做出惊人之举,发动“北京政变”,推翻曹锟政府,并电邀孙中山北上共商国是,这一举动虽被时人讥为“反复”,却实质性地推动了北方政局向革命力量的倾斜。   他的军队在北洋系统中堪称异类,当时多数军阀部队军纪涣散,扰民是常事,但冯玉祥严格约束部下,禁止抢掠,征用物资坚持照价付款,他还别出心裁地用基督教管理军队,给士兵发《圣经》,教唱圣诗,试图以此塑造军队的精神风貌。正因如此他的部队虽装备简陋,但凝聚力强,在民间口碑远胜其他军阀武装。   1933年日军进犯察哈尔,国民政府在“攘外必先安内”政策下应对消极,冯玉祥此时挺身而出,在张家口组织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在没有后方支援的极端困难条件下,他率领这支杂牌部队浴血奋战,一个月内连续收复康保、宝昌、沽源、多伦四座县城,震动全国,极大鼓舞了抗日民心。   然而正当军事行动节节推进时,蒋介石当局非但不予支援,反而切断补给、调兵威逼,最终导致同盟军功败垂成,此事也让他与蒋介石的矛盾彻底公开,促使他彻底转向了联共抗日、反对内战的立场。   抗日战争胜利后,面对内战阴云,冯玉祥在国内积极呼吁和平民主,因而受到当局排挤,被迫远赴美国考察,在美期间他公开批评蒋介石的独裁统治,明确表示认同中国共产党关于建立新中国的主张。   1948年他应中共中央邀请,准备回国参加新政协筹备工作,不幸在黑海航道上因轮船失火而遇难,令人扼腕。   纵观冯玉祥的一生,其阵营选择确实多变,但从反对帝制、支持北伐、首举抗日义旗,到最终认同并选择走向新中国,这条主线清晰地勾勒出他思想演进的轨迹,他或许不是一个完美的英雄,但在近代中国每一个重要的历史岔路口,他基本上都做出了顺应进步大势的选择。这或许正是这位复杂的历史人物,在时代洪流中留下的独特印记。   网友们议论纷纷: “冯玉祥这人真是复杂,倒戈那么多次,但每次好像都站在了历史正确的一边,最后选择跟共产党走,说明他眼光很准啊!”   “说实话,对他‘基督将军’的称号印象最深,那个年代用圣经治军真是独一份,居然还管得住部队不扰民,比现在某些人都强。”   “读完整篇觉得他最硬气的时候就是抗日了,老蒋在后面捅刀子,他还能带着同盟军收复失地,是条汉子!可惜死得太意外了……”   “说来说去,还是因为他反蒋到底又亲共,建国后当然会被正面评价。不过比起其他军阀,他确实做了不少实事。”   “我爷爷那辈人说过冯玉祥的部队纪律好,买东西真给钱,这在当时简直不敢想,现在看看,能得民心不是没道理的。”   如果冯玉祥没有在那场意外中去世,你认为以他的性格和选择,在新中国可能会担任什么样的角色? 官方信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0 阅读:107

猜你喜欢

轩叔观察

轩叔观察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