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代民间遍地是枪,除了私人拥有的土枪外,武装部还把军用枪支发放到各村庄,我们村当时就有个加强民兵连,拥有冲锋枪5支,全自动步枪10支,半自动步枪20支,轻机枪2挺,反坦克炮1门,这可是真枪实弹。[无辜笑] 民间持枪现象有其历史渊源,晚清时期社会动荡,地方自卫武装逐渐兴起,从义和团到各种民间抵抗组织,百姓用能获得的武器保护家园,北伐时期民兵承担了辅助作战、后勤支援等任务,成为重要的民间军事力量。 抗日战争中,民兵的作用更加突出,地雷战、地道战等战术背后,是普通民众的智慧和牺牲,他们没有经过系统训练,却用各种方法有效打击了敌人。 新中国成立后民兵组织被纳入国防体系,由于当时工业基础薄弱,武器装备主要依靠苏联援助,五十年代开始国防体育逐渐普及,工厂、学校都有人学习射击技能,枪支在那时不仅是武器,也是国防教育的教具。 到七十年代民兵装备已经显著改善,阅兵式上可以看到配备56式自动步枪的民兵方阵,这些不穿军装的队伍,在国防建设和生产劳动中都发挥着独特作用。 浙江坎门的例子很有代表性,这个沿海地区长期受海匪困扰,1948年当地组建了第一支民兵队伍,最初只有八个人,次年他们在赵三王山成功阻击国民党残部,凭借地形优势击退了进攻,在接下来的两个月里,还用计策缴获了大量武器。 1951年的南排山海战更显出民兵的战斗力,四十多名民兵乘坐小渔船,围歼了国民党的武装机帆船,缴获重机枪等武器,自己却无一伤亡,当时还出现了十二人组成的女子民兵班,她们白天劳动,夜晚巡逻,打破了传统观念。 然而民间持枪也带来了治安问题,八十年代初一些地区发生过严重的武装冲突,比如1982年浙江天台的水溪事件,从最初的石块互掷升级为枪战,1993年的湖南马田事件更是持续了34小时,参与人数多达五千,使用了各种武器。 为此1981年颁布了第一部《枪支管理法》,1996年又实施了更严格的禁枪令,经过多次专项整顿,民间枪支得到有效控制,社会治安明显改善。 这段历史既展现了民众参与国防的历程,也反映了社会管理的进步,枪支从普遍存在到严格管理,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过程。 网友们感慨万千: “我爷爷就是那时的民兵,家里现在还留着一张他拿着56式步枪的黑白照片,他说那时候训练比现在打工还累,但心里特有劲儿。” “真没想到以前民间能有这么多枪,现在连菜刀都要实名制,时代真是变了。” “浙江坎门女民兵的故事太硬核了,谁说女子不如男?这些阿姨才是真正的巾帼英雄!” “我们这儿老一辈也说过,七八十年代村里民兵晚上扛枪巡山,防土匪防特务,现在想想简直像电影剧情。” “枪支管理越来越严绝对是好事,九十年代初云南那边的枪案听着都吓人,治安稳定才是百姓的福气。” “从民兵到禁枪,其实是中国一步步走向法治和稳定的缩影,值得深思。” 说到枪支管理,你支持更严格的管控还是认为公民应保留一定自卫权? 官方信源:《中华人民共和国枪支管理法》
六、七十年代,解放军人数为啥庞大。五十年代解放军二百多万人,七十年代解放军人数
【1评论】【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