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陕西一父亲逼着19岁的女儿嫁给恩人的儿子,女儿哭闹7天,忽然放弃逃跑,终于认命,谁料,30年后,她的名字响彻世界。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殷玉珍是陕西靖边县一个普通农家的姑娘,19岁时,她原本过着平静的生活,然而,一次父亲的决定彻底改变了她的未来,父亲曾在沙漠中遭遇沙尘暴,几乎丧命,是白家父子救了他一命,为了报恩,父亲决定将她许配给白家的儿子,殷玉珍并未有选择的余地,只能顺从父亲的意愿,远嫁他乡,踏入那片广袤的沙漠。 刚到新家,殷玉珍被眼前的一切深深震撼,她的新家是一间低矮的地窖,房顶漏风,周围尽是无边无际的沙丘,生活条件简陋,水源离家有好几里远,风沙肆虐,原本的生活美好成为了难以承受的煎熬,她深感自己被命运压得喘不过气,心中满是对父亲安排的愤怒和无奈。 沙漠中的生活几乎剥夺了她的所有希望,孤独、寂寞、艰难的生存条件让她常常陷入绝望,她曾几度尝试逃跑,但每次都迷失在茫茫沙海中,最后只能回到那个令人窒息的地方,她开始质疑父亲的决定,是否自己真的就注定要过这样的生活,然而,在沙漠深处,生活的艰辛也让她深刻意识到,只有改变,才是唯一的出路。 一次父亲的去世,让殷玉珍彻底醒悟,她决定不再向命运低头,不再将自己的未来交给环境的摆布,她告诉丈夫,沙漠不应成为她生活的束缚,治沙是唯一能改变现状的道路,于是,殷玉珍与丈夫开始了一段艰难的治沙之旅。 起初,她的治沙之路充满了困难,为了种树,她用家里唯一的羊换回了600棵树苗,但沙漠的干旱与恶劣的风沙环境让树苗的存活率极低,即便如此,她没有放弃,而是一次次调整种植方法,试图寻找适合沙漠环境的树种,日复一日,夫妻俩辛勤劳作,早晨挑水,白天种树,夜晚浇水,所有的努力似乎都未能见到成效,沙漠的无情仿佛在告诉她,一切努力都是徒劳。 然而,殷玉珍没有因此灰心丧气,她借鉴周围村民的经验,改良了种树的方法,通过先种沙柳等耐旱植物固沙,再逐步种植杨树等树种,她逐渐找到了适合沙漠的治沙方法,她每天早出晚归,跑到十里外挑水,夏天顶着烈日,冬天迎着寒风,她的双手粗糙,皮肤晒得发黑,但她始终没有停下脚步。 随着时间的推移,殷玉珍的坚持终于得到了回报,虽然多次遭遇沙尘暴,摧毁了她辛辛苦苦栽种的树苗,但每次她都从失败中汲取教训,重新振作,渐渐地,沙漠中的绿色开始逐步扩展,树苗开始生根发芽,一片片绿洲在沙漠中悄然崛起,她种下的树木逐渐成活,沙漠的面貌开始发生变化。 殷玉珍的事迹渐渐引起了人们的关注,1997年,当地乡长发现她所治理的沙漠绿洲后,深受震动,媒体纷纷前来报道,她的坚韧与不屈的精神,赢得了社会的认可,2000年,一位美国教授专程前来访问,感动于她的事迹,捐赠了5000美元,支持她继续治沙。 随着治沙成果的不断积累,殷玉珍的名字越来越响亮,她的努力不仅改变了毛乌素沙漠的面貌,也为周边地区带来了经济的繁荣,2002年,殷玉珍被评为全国十大女杰之一,2005年,她甚至获得了诺贝尔和平奖提名,这一切的荣誉,对她来说,都不过是对她治沙事业的一个肯定,然而,最让她欣慰的,还是2004年修建的那条通往外界的公路,这条路彻底改变了沙漠中的孩子们的命运。 治沙的过程中,殷玉珍并没有单打独斗,她邀请更多的人参与其中,特别是周边村民,她教他们如何种树、如何管理沙地,她通过带动群众参与,逐渐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治沙网络,大家一起努力,沙漠不再是一片荒芜的土地,而变成了一片生机勃勃的绿洲。 殷玉珍的治沙事业不断发展,2000年,她的治沙规模已达到4万亩,而到2017年,她与村民们共同治理的沙漠面积已经达到7万亩,治沙不仅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环境,还带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她开始尝试种植沙漠玫瑰、沙枣等经济作物,带动了农民们增加收入,周围的村民不仅通过治沙脱贫,还开始享受沙漠绿化带来的生态效益。 在殷玉珍的带领下,毛乌素沙漠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她的治沙模式被联合国作为全球治沙的典范,成为国际社会学习的榜样,殷玉珍不仅是在治理沙漠,她通过自己的实践,将生态恢复与经济发展有机结合起来,让绿色产业成为了沙漠地区的新经济增长点。 信息来源:新浪财经——陕西老汉将19岁女儿嫁给救命恩人的侄子,女儿在4㎡的婚房里哭了7天7夜,逃婚未果后,竟用15年时间活成了这样...
1985年,陕西一父亲逼着19岁的女儿嫁给恩人的儿子,女儿哭闹7天,忽然放弃逃跑
青衫栀幽音
2025-10-11 19:55:32
0
阅读: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