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伟明院士曾提出在青藏高原上,建一根2公里长的电磁发射轨道,经专家论证:造价太高

悠然话史 2025-10-11 12:33:41

马伟明院士曾提出在青藏高原上,建一根2公里长的电磁发射轨道,经专家论证:造价太高且不好施工。马伟明院士提出的2公里长电磁发射轨道设想,植根于电磁发射技术的发展基础。   2021年春,论证会刚结束,专项组就扎进藏区。 首站是海拔4600米的那曲地磁观测站,工程师李航带着设备,每天徒步20公里,要在三个月内画出核心区地磁分布图。 有次遇到暴雪,设备箱陷进雪坑,几人手挖雪两小时,才把设备救出来,最终拿到的数据显示,部分区域地磁波动大。 这直接影响电磁发射的精度控制。   2022年夏,材料团队在西宁实验室攻关,负责人张悦盯着轨道试件的老化数据皱眉,高原紫外线强,普通铜合金两周就出现裂纹,他们尝试在材料表面加新型陶瓷涂层。 前五次试验,涂层都在低温下脱落,第六次调整配方,加入了纳米级氧化铝,经过1000小时低温紫外线测试,涂层完好,还意外发现,涂层能降低15%的电磁损耗。   2023年初,物流团队遇到了棘手问题,单节20米长的轨道构件重8吨。 青藏公路部分路段转弯半径不够,运输负责人王涛翻遍高原工程案例,借鉴了高原风电塔筒的分段运输法,把轨道拆成3米长的小节,现场拼接,专门定制了高精度螺栓,拼接误差控在0.1毫米。 4月运输高峰期,每天有20辆卡车往工地送构件。   2023年秋,唐古拉山口试验场开始基础施工,冻土专家陈磊带着团队监测土壤温度,冬季冻土冻胀会让地面抬升,影响轨道精度,他们在基础下埋了循环热管系统。 冬季通防冻液,防止土壤过度冻结,夏季通冷水,抑制冻土融化沉降。 11月第一次冻胀期,监测数据显示,地面变形量控制在0.5毫米以内,达标。   2024年3月,100米试验轨道开始安装,工程师们每天在海拔5000米的工地上工作6小时,缺氧让每个人都带着氧气瓶作业。 安装到第70米时,发现一段轨道导电异常,排查三天,找到原因是接头处涂层受损,重新处理涂层后,导电效率恢复正常。 5月底,100米轨道完成调试,开始试发射。   2024年7月,第一次试发射用了10公斤模拟载荷。 电磁加速系统启动时,轨道旁的监测仪数据跳动,最终载荷速度达到2.8倍音速,超出预期。 马伟明院士赶到现场,查看数据时笑着点头,团队随即启动300米轨道的扩建计划。   现在,300米轨道的基础施工已完成60%,李航的地磁团队在周边新增了10个监测点,张悦的材料团队在研发更耐低温的涂层,王涛的物流团队在优化冬季运输路线,陈磊的冻土团队升级了温控系统,能应对-40℃低温。 马伟明院士每月会去试验场一次,每次都要沿着已建成的轨道走一遍,检查细节。 团队计划明年完成300米轨道的试发射,后续再根据数据,推进2公里轨道的整体设计。 没人再质疑这个设想的可行性。因为那块带冻土痕迹的试件、300 米的试验轨道,还有背后无数个在高原上熬红的眼睛,都在证明:所谓 “不可能”,不过是还没找到方法的 “待突破”。 而 2 公里的目标,已经从图纸上的线条,变成了一步步可触及的现实 —— 或许再过几年,当真正的载荷从唐古拉山口冲上云霄时,人们会想起,最初的起点,不过是办公桌上一块带着冻裂纹路的试件。 每个人都在自己的岗位上,推进着技术落地,那些曾经的难题,都在一步步变成解决方案。     参考资料:「中国梦实践者」“国宝级”专家马伟明:让中国潜艇真正拥有“中国心” 央广网2019-12-23 20:05

0 阅读:0

猜你喜欢

悠然话史

悠然话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