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假期首日,景德镇街头的小吃摊前挤满了人。鸡排哥的摊位前,油锅里的鸡排滋滋作响,可原本总挂着笑脸、金句频出的摊主,却低着头默默翻动鸡排,偶尔抬头时,眼神里透着藏不住的疲惫。有排队的顾客嘀咕:“怎么不说话了?情绪价值都没了。”这话传到网上,立刻炸开了锅。 其实那天鸡排哥从下午两点出摊,一直忙到六点多。四个多小时里,他既要盯着油温,又要给顾客打包,还得应付“鸡排免费,塑料袋6块”的玩笑。等收摊时,胳膊上的烫伤疤被汗水泡得发红,连比“耶”的手都在发抖。可就算累成这样,看到有网友打招呼,他还是硬挤出个笑容,举起手比了个“耶”——这动作,像极了我们加班到深夜,回家路上遇到邻居还要强撑着打招呼的样子。 这事儿最扎心的,是大家对“情绪价值”的苛求。现在人活得累,总想在陌生人的服务里找点温暖。鸡排哥以前会跟学生唠嗑“别亏待自己的肚子”,会自责鸡排炸过火,这些细节像朋友似的,让人觉得被重视。可当他不说话了,有人就觉得“这6块钱花得不值”。但咱们扪心自问:谁没累到不想说话的时候?你加班到十点回家,会跟外卖小哥聊半小时人生吗? 说到底,情绪价值从来不是“必须提供的服务”。鸡排哥的走红,本质是大家对“活人感”的渴望——在机械化的生活里,我们太缺那种“被当人看”的温度了。可温度是相互的,当他在油锅前忙得满头大汗时,咱们一句“辛苦了”,比“你怎么不互动了”更暖心。就像朋友之间,谁会在你累得直不起腰时,还怪你不陪他聊天? 更难得的是,鸡排哥没被流量冲昏头。他拒绝连锁加盟,坚持只卖给学生便宜1块钱,还公开鸡排制作过程,说“不存在科技与狠活”。这种清醒,在网红店速生速朽的今天,像块老味道的炸鸡排,踏实又安心。他的走红不是偶然,是大家对“真诚”的集体呼唤——我们不是要24小时的热情,而是希望在疲惫时,能有人理解你的累,而不是计较你的“情绪价值”。 现在网上总说“情绪价值是刚需”,可刚需的前提,是先学会给人留口喘气的缝儿。下次遇到累到不想说话的鸡排哥,或者任何服务行业的人,咱们多说句“您歇会儿”,少点“你怎么不笑了”,或许这份温暖,才是真正的“情绪刚需”。 话说回来,你遇到过类似“累到不想说话却被要求提供情绪价值”的事儿吗?是外卖小哥、服务员,还是身边的谁?评论区聊聊,咱们一起给“累着的人”留点温柔。 (案例来源:海报新闻)
鸡排哥火了之后,粗略算一下他的月收入,假如每天平均3000份,每份6元,一天
【4评论】【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