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必要再客气! 9月26日,墨西哥经济部对原产中国的2—19毫米有色浮法玻璃启动反倾销调查,公告次日便正式生效。这记突如其来的“重拳”,不仅让中国玻璃企业措手不及,更搅动了北美乃至全球的产业链布局。 此次涉案的“着色玻璃”可不是普通建材,建筑幕墙的流光溢彩、冰箱彩晶门的时尚外观,靠的全是它,其对应的海关税号正是7005.29.99。 发起调查的底气,来自墨西哥本土三大玻璃巨头,以Vitro为首的它们手握全国82%的浮法产能,几乎垄断了本土市场。调查的时间线早已划定:倾销调查期锁定2024全年,损害追溯更是拉长到三年,一举一动都牵动着行业神经。 数据最能说明问题,也最刺目。2024年中国对墨出口该规格玻璃额达1.7亿美元,同比暴涨34%,市占率更是从28%一跃飙升至51%,直接占据市场半壁江山。 反观墨西哥本土企业,日子过得水深火热,同期产品价格下滑12%,企业毛利被死死压在现金成本线以下,连维持基本运营都成了难题。是中国玻璃真的“低价倾销”?还是本土企业竞争力不足?答案或许没那么简单。 真正的导火索,藏在USMCA的规则里。2025年这套北美自贸协定的原产地规则将进一步收紧,墨西哥厂商最担心的不是本土市场被抢,而是中国玻璃借道墨西哥转口美国,钻了区域贸易协定的空子。 与其坐以待毙,不如抢先出手,这才有了这场“预防性”的反倾销调查。说白了,这就是提前给潜在的转口漏洞焊上“铁板”,哪是什么单纯的贸易救济?一旦最终裁定倾销成立,后果将是连锁式的。 我国南部十余条对应生产线首当其冲,30%左右的临时关税如同悬在头顶的利剑,一年下来损失可能超5000万美元,不少中小企业恐怕要面临“断炊”危机。 而墨西哥这边也别想全身而退,家电、光伏组件的生产成本会应声抬升3%—5%,这笔额外支出最终还是要落到北美消费者头上,可谓“伤敌一千自损八百”。 最乐见其成的当属欧洲玻璃厂商。他们早已嗅到商机,悄悄将产品提价5%,摩拳擦掌准备接盘流失的订单。这就像鹬蚌相争渔翁得利,中国与墨西哥的贸易摩擦,反倒给了第三方坐收红利的机会。 这场博弈的本质,早已超越了“低价伤人”的范畴,是墨西哥在USMCA框架下搞的“预防性封锁”。中国玻璃产业的规模优势有目共睹,从窑炉“煤改电”实现绿色生产,到数字化管理提升效率。 成本控制能力源自实打实的技术升级,可再强的实力也绕不开“地缘规则”这道新筑的关税墙。全球供应链重构的当下,贸易壁垒早已成了部分国家保护本土产业的常用手段,2025年墨西哥对中国透明浮法玻璃加征关税的案例,其实早埋下了伏笔。 接下来的时间节点至关重要,每一步都不能错。10月30日前,中方企业必须提交问卷,这是应诉的第一道关卡;2026年2月将迎来初裁,9月敲定终裁,一旦认定倾销,相关措施最长可实施5年,足以改变行业格局。 面对可能超过25%的高税率,中国厂商该何去何从?两条路摆在面前,各有各的风险与机遇。转战东南亚是条捷径,借当地原产地规则“洗国籍”,再出口北美规避关税,可东南亚的产能配套、品控标准能否跟上?这都是未知数。 另一条路更彻底——直接赴墨建厂,用本地化生产创造就业,换市场准入。但海外建厂投入大、周期长,还要应对当地政策波动,绝非易事。这场反倾销调查,给所有出海的中国制造业敲响了警钟。 规模优势不再是万能钥匙,地缘政治、区域贸易规则已成为必须考量的生存要素。中国玻璃企业的智改数转成果显著,从配料到包装的全流程数字化管理能力毋庸置疑,可如何将这种硬实力转化为跨越贸易壁垒的软实力,才是真正的考验。 墨西哥的反倾销大棒已经挥出,全球玻璃产业链的重构已然启动。中国企业是被动应对还是主动破局?这场博弈的结果,不仅关乎一个行业的生死,更折射出全球产业格局调整中,中国制造业的突围智慧。
没有必要再客气! 9月26日,墨西哥经济部对原产中国的2—19毫米有色浮法玻璃
不简单的幸福
2025-09-27 07:26:00
0
阅读: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