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男子好不容易把5个月大宝宝哄睡,终于能玩会儿手机,结果,宝宝竟然是装睡,在

语蓉聊武器 2025-09-21 21:40:25

河北,男子好不容易把5个月大宝宝哄睡,终于能玩会儿手机,结果,宝宝竟然是装睡,在看到爸爸翻身之后,竟然偷偷爬到枕头上,目不转睛盯着爸爸手机,爸爸也完全没发现,直到妈妈洗澡回来,就看到父子俩的姿态,顿时气不打一处来!说好的哄娃睡觉,就是这样的? 河北廊坊某小区的卧室里,5 个月大的宝宝正用小胳膊撑着床垫,一点一点往床边挪。 圆乎乎的脸蛋离手机屏幕越来越近,乌溜溜的眼睛一眨不眨,连爸爸手指滑动屏幕的细微动作,都没逃过他的视线。 没人知道,这个看似熟睡的小家伙,其实早成了爸爸 “偷玩” 手机的 “小观众”。 此时的爸爸张强(化名),完全没察觉身后的动静。 他蹲在婴儿床边,手机亮度调到了最低,大半屏幕被手掌挡住,只留一小块区域看客户的送货消息。 手指滑动时轻得像羽毛,连呼吸都刻意放浅,生怕吵醒刚 “哄睡” 的宝宝。 作为建材市场的送货员,他每天清晨 6 点出门,晚上 8 点多到家,带娃的间隙能摸会儿手机,已是难得的放松。 这放松的机会来得并不容易。 那天张强到家时,妻子李娟(化名)正抱着宝宝来回踱步,小家伙哭闹不停,怎么哄都不安分。 他接过来后,哼儿歌、轻拍背,折腾了近 40 分钟,宝宝才愿意躺进婴儿床。 他蹲在床边观察了 5 分钟,见宝宝闭眼、垂手、呼吸平稳,才敢掏出手机 —— 可他没看到,宝宝的眼皮悄悄动了动,小脑袋慢慢转向了他的方向。 大约 12 分钟后,张强蹲得腿麻,想换个姿势起身。 刚一动,“窸窸窣窣” 的声音就传了过来 —— 是宝宝连体衣蹭床单的动静。 他心里一紧,以为宝宝要醒,赶紧把手机往身后藏,结果一转头,正好对上宝宝的眼睛。 小家伙没哭没闹,就直勾勾盯着手机,眼神里带着点疑惑,像在琢磨 “这东西到底有啥意思”。 “我让你好好哄睡,你倒在这儿看手机?” 洗完碗的李娟推门进来,看到眼前的场景,眉头瞬间皱起。 张强又尴尬又委屈,反复说自己确认过宝宝睡熟了,可看着宝宝专注的模样,也知道自己没尽到看护责任。 李娟把这有趣的一幕拍成短视频,先发到家庭群,没成想被亲戚转发到社交平台,很快就引来了上千条评论。 评论里,不少家长晒出了 “同款娃” 的经历。 浙江杭州的王女士说,她家 6 个月宝宝只要听见手机解锁声,不管哭还是玩,都会立刻往手机方向爬。 上海的陈先生躲在阳台看球赛,宝宝居然扶着围栏站起来,扒着玻璃门 “偷看”,还跟着电视欢呼。 除了家长的共鸣,还有儿童心理学研究者的专业解读。 她提到,5-6 个月宝宝已有 “选择性注意力”,对手机屏幕这种动态光源格外敏感,吸引力远超普通玩具。 而且这个阶段是 “模仿行为萌芽期”,家长的动作都会被宝宝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她还补充,3-4 个月宝宝对光源是被动反应,5 个月后会主动追寻,家长得特别注意不让宝宝接触电子屏幕。 这场意外的 “走红”,让张强开始反思自己的带娃方式。 看到评论区的建议后,他从网上买了 “婴儿感官探索礼盒”,里面有软布书、触觉球、彩色摇铃。 每天哄宝宝时,他就把玩具铺在婴儿床周围,宝宝玩得专注,他也能趁这 20 多分钟喝口水、回消息。 周末还会推婴儿车带宝宝去湿地公园,看湖面波光、听小鸟叫,“现在宝宝看见树叶飘,都会伸手抓,对手机兴趣小多了”。 更让张强惊喜的是小区的 “育儿互助小组”。 10 多位家长约定轮流 “值班” 带娃,今天他帮邻居看 1 小时,明天邻居帮他看,每个人都能有完整的放松时间。 有次邻居帮忙带娃,他终于能安安静静看会儿新闻,可刚看 15 分钟就忍不住回家,结果发现宝宝正和邻居家孩子玩玩具,笑得特别开心。 现在的张强,每天回家第一件事就是把手机放进客厅收纳盒,先陪宝宝玩 1 小时。 “以前觉得看手机才是放松,现在陪宝宝翻布书、玩摇铃,看着他咯咯笑,心里比刷手机踏实多了。” 他说,原来陪娃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放松。 这场小风波,其实戳中了很多家长的痛点。 有家长发起的调查显示,200 多位参与者里,92% 每天自由时间不到 1 小时,85% 会选看手机放松,理由是 “不用起身、不用互动,能快速缓解疲劳”。 像张强这样的家长不在少数,白天忙工作、晚上忙带娃,手机成了唯一 “精神寄托”,可宝宝的 “意外举动”,却让这份 “偷闲” 成了难题。 但这些小插曲也在提醒家长:宝宝的成长只有一次,与其躲着娃 “偷闲”,不如找些能一起参与的事。 一起玩玩具、一起去户外看风景,既能缓解疲惫,又能给宝宝高质量陪伴 —— 毕竟对宝宝来说,家长的关注和陪伴,永远比手机里的世界更有吸引力。 那么到最后,你们是怎么看呢? 如果各位看官老爷们已经选择阅读了此文,麻烦您点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各位看官老爷们的支持!

0 阅读:64

猜你喜欢

语蓉聊武器

语蓉聊武器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