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边从中国拿280亿贸易额、46座电站,一边偷偷让美国无人机进瓜达尔周边基地,巴基斯坦这手“平衡术”,真以为中国没辙? 2024 年春天,巴基斯坦俾路支省的空气里飘着两种截然不同的情绪。 在距离瓜达尔港 200 公里的贾科巴巴德镇,村民们总能看到美军 MQ-9 无人机从空军基地起飞,轰鸣声让镇上的牧羊人穆罕默德・卡里姆很不安。 “去年中国工程师还在帮我们修水井,现在天上的‘铁鸟’让孩子不敢出门放牧。” 而在 300 公里外的苏吉吉纳里村,村民们正围着刚并网的水电站欢呼。 这个由中国援建的项目,让村里第一次用上稳定电力,小卖部老板阿卜杜勒・拉赫曼的冰箱终于能 24 小时运转,“以前每天停电 6 小时,冰淇淋根本卖不出去,现在生意好了一倍”。 这种矛盾在巴基斯坦基层随处可见。 2023 年,中巴贸易给巴基斯坦普通人带来的改变实实在在:从中国进口的平价家电,让旁遮普省 80% 的农村家庭用上了洗衣机。 能源领域的变化更直观,中国帮巴基斯坦建的 46 座电站,不仅让城市里的工厂不再频繁停工,还让西北边境省的游牧部落用上了太阳能路灯。 这些路灯是中国企业捐赠的,连安装工人都是当地村民,每人每天能赚 2000 卢比(约合人民币 56 元),比打零工多赚一倍。 但美军无人机进驻的消息,打破了这种稳步发展的节奏。 据巴基斯坦《民族报》2024 年 4 月的调查,62% 的俾路支省居民反对美军使用贾科巴巴德基地,其中瓜达尔港周边的渔民反应最强烈。 渔民哈立德・马哈茂德说:“中国帮我们建了渔港,还教我们用卫星导航找鱼群,现在美军飞机一来,鱼群都不敢靠近海岸,上个月的收成少了一半。” 更让民众不满的是,美国承诺的 5 亿美元 “安全援助”,至今只有 1.2 亿美元到账,而且大部分被巴军方用于采购美式装备,普通民众没得到任何实惠。 贾科巴巴德镇的医院原本盼着这笔钱能买新的急救设备,结果至今仍缺 30 张病床,急诊病人只能躺在走廊里。 中国的应对则始终围绕着巴基斯坦的民生需求。 2024 年 3 月,中企在信德省启动 “光伏进村” 项目,计划为 100 个偏远村庄安装小型光伏电站,每个电站能满足 50 户家庭的用电需求,还能为村里的抽水机供电。 在旁遮普省的纺织工业园,中国企业不仅帮园区建了变电站,还培训了 200 多名当地技术工人。 28 岁的工人萨米娜・汗现在能操作先进的纺织机械,月薪从 1.5 万卢比涨到 3.2 万卢比(约合人民币 896 元),“我现在能给妹妹交学费了,以前想都不敢想”。 此外,中巴跨境电商平台虽然延迟开通,但中国企业提前在卡拉奇建了仓储中心,储备了 10 万件日用品,通过当地小商贩送到农村,避免了商品断供。 中国在区域内的布局也让巴基斯坦民众看到更多可能性。 2023 年底,缅甸皎漂港试运营的消息传到巴基斯坦,瓜达尔港的货运司机纳迪姆・艾哈迈德很兴奋:“我听说皎漂港能停大船,以后我们的货物不仅能运到中国,还能通过皎漂港运到东南亚,赚的钱会更多。” 伊拉克法奥港的扩建计划也让巴商人感兴趣,卡拉奇商会的副会长阿卜杜勒・哈米德已经带队去伊拉克考察,“我们想把巴基斯坦的大米和水果通过法奥港卖到中东欧,中国的港口能帮我们打通这条新路线”。 而中哈、中俄能源管道的稳定运行,让巴基斯坦能源专家阿里・哈桑放心:“就算瓜达尔港的石油运输受影响,中国也不会减少对巴基斯坦的能源支持,我们的加油站不会缺油。” 巴基斯坦国内的分歧在基层也很明显。 巴军方的一些支持者认为,美军进驻能带来安全,35 岁的军人家属法蒂玛・贝古姆说:“我丈夫在边境服役,有美军帮忙反恐,他会更安全。” 但更多民众担心合作会影响对华关系,拉合尔大学的学生萨阿德・卡里姆组织了 “支持中巴合作” 的请愿活动,有 5000 多名学生签名,“中国给我们带来了工作和学校,美国只带来了无人机,我们不想失去中国这个朋友”。 这种分歧还体现在地方政府层面,俾路支省的地方官员希望中国能加大投资,而联邦政府的一些官员则更关注美国的态度,导致部分民生项目推进缓慢。 未来,巴基斯坦普通人最关心的还是生活能否继续改善。 苏吉吉纳里村的村民们希望水电站能带动旅游业,贾科巴巴德镇的渔民盼着美军无人机能尽快离开,萨米娜・汗想继续学习技术,以后能当工程师。 正如瓜达尔港的老船长伊克巴尔・艾哈迈德所说:“我们不管什么博弈,只想要稳定的生活,中国帮我们实现了一部分,我们不想因为别的国家失去这一切。” 如果各位看官老爷们已经选择阅读了此文,麻烦您点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各位看官老爷们的支持!
越南民间喊话中国:给技术就做“最忠诚小弟”,历史伤疤却难逾越。这样的民间呼声并
【5评论】【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