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年,一个无妻无子的六旬老汉没钱吃饭,于是写信给毛主席求助,声称自己是岳飞

小史论过去 2025-09-21 15:11:21

1952年,一个无妻无子的六旬老汉没钱吃饭,于是写信给毛主席求助,声称自己是岳飞后人。毛主席见信后笑了笑,随后给出批示。 岳飞这名字,谁不知道?南宋抗金名将,精忠报国,身后冤案缠身,可后代绵延八百年,到上世纪五十年代,已散布全国十八个省区,还有海外韩国美国等地。话说回来,岳飞五子中,岳霖一支最兴旺,尤其是三孙岳珂,那家伙不光定居嘉兴,还编了《金佗粹编》二十八卷,为爷爷平冤,著书立说,留下一堆文集。岳家后人多达一百八十万,可不代表个个风光。汤阴是岳飞老家,但真正直系早南渡江西九江,汤阴的岳姓是后来从光州息县迁来的。清乾隆十五年,皇帝过境,还派人祭岳庙,当时接待的正是二十世孙岳官俊他们。岳家血脉广,可生活水平参差不齐,有人显赫,有人落魄。 岳昌烈就是这广袤血脉里一个普通到不能再普通的。他1890年生在浙江桐乡濮院镇南村,家里祖上读过书,父亲岳怀仁靠小生意撑起家业。从小他泡在书堆里,默写古籍,村私塾先生看他用功,1900年县试中秀才,一下子扬名乡里。那时候,光绪二十六年,科举还热乎,他考上后本该顺风顺水,谁知天不遂人愿。成年后,他仗着会古文,还精通英语日语,四处教书糊口。先在绍兴中学站稳脚跟,教《史记》,后来湖州嘉兴辗转,教英语日语,边写边比划。可他性子直,爱顶撞上司,争教学法,几次卷铺盖走人。日子越过越糙,衣袍破了补,补了又破,双手墨渍斑斑,指甲长得老长。五十多岁回濮院,寄人篱下,无妻无子,靠抄文书换米。抗战那会儿,他宁可家破也不跟日本人合作,骨气硬,可战后呢,穷得叮当响。 1952年春,岳昌烈日子到头了。土屋漏风,剩饭捏团咽,他坐下来磨墨落笔。这不是头一回了,去年一封信寄北京,石沉大海,今年他重写,用文言文,落款姓名籍贯,诉说家贫无靠,求当局周济。重点提自己是岳飞二十七世孙,岳珂一支,附上七言诗,借《玉楮集》和《满江红》点血统和才学。信末化杜甫诗,求“奖之膏火,供其乏困”。笔画稳重,他吹干墨,折好寄出。邮路层层转,几个月后到中南海。6月一天,秘书呈信,毛主席展开,扫文言句,嘴角一笑,读诗点头。手指敲桌,他提朱笔批五字:此人似应酌予救济。批示下达浙江,文史馆派人核实,查族谱,确认身份无误。 这事搁谁身上,都得说巧。岳飞后人求助,主席一笑批复,接地气又不失原则。话说岳家后代,从没出过汉奸,王庭文当年在汤阴站见主席,也提这点。1952年11月1日,专列过汤阴,县长冲警卫求下车看岳庙,主席听了汇报,点头应允。岳昌烈这信,正赶上这股风。核实完,浙江方面行动快,文史馆聘他为馆员,月有薪水,专写历史资料回忆录。不是白养,他发挥专长,稳定下来。话说回来,这批示不光救急,还体现实事求是。岳昌烈文采好,信写得文绉绉,主席一眼看穿,不是胡编,是真才实学。 聘上后,岳昌烈搬嘉兴市区馆舍,日子稳了。早起洗漱,端粥入口,坐下摊书抄录。薪水够买墨纸菜米,他去市场挑青菜鱼,灶台煨汤搅勺。馆里办公室,桌椅整齐,他翻杜甫诗集,提笔剖析,墨点溅纸。同事递茶,他接过啜饮,继续埋头。闲时沿运河走,脚踩石板,风拂面。另一头,他比对古本,划线标注,汗珠滴桌。著作一部部出,《杜甫研究》详解诗意,《陶诗综考揭微》考据细致。馆长巡视,他抬头拱手,点头认可。偶尔回濮院访邻,坐堂屋聊,茶杯热气升。这些年,他头发白了,背微驼,可步子稳当,不再踉跄街头。

0 阅读:0
小史论过去

小史论过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