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刚刚 新华社发布了 9月18号凌晨,新华社发布了。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爆发。14年间,中华儿女共赴国难、浴血奋战。如今,94年过去了,硝烟散去,但那些血与泪,我们不能忘!勿忘历史,吾辈自强! 这场改变中国命运的战争,从一开始就充满了悲壮与挣扎。时任辽宁省警务处处长的黄显声,在事变前半年就察觉到日军异动。 这位毕业于东北讲武堂的将领,上任后雷厉风行整顿警政,撤换贪污渎职的县公安局长,给全省58个县公安局发放20余万杆旧枪支。他或许预感到风暴将至,特意将全省警察部队划分为12个联防区,这种超前布局在事变当夜发挥了关键作用。 当日军炮轰北大营时,黄显声坐镇公安局指挥警察部队抵抗,二经路警署、商埠三分局的警员们用步枪和手榴弹死守阵地,直至弹尽援绝。 这些普通警察中,有人战前刚娶亲,有人家中尚有老幼,他们或许不知道民族大义的宏大叙事,却用血肉之躯诠释了最朴素的家国情怀。 在北大营,东北军620团团长王铁汉做出了改写历史的抉择。荣臻的不抵抗命令通过电话线传来时,日军炮弹已在营房炸开缺口。 这位毕业于北京大学预科的儒将,将电话听筒摔在桌上:敌人侵吾国土,攻吾兵营,斯可忍,则国格、人格,全无法维持!他指挥部队利用残存工事还击,从凌晨1点持续战斗至4点,毙伤日军40余人。 这是九一八事变中中国军队第一次有组织的抵抗,王铁汉的枪声打破了不抵抗的魔咒,却也让他从此背负违抗军令的罪名。多年后在台湾,他在回忆录中写道:那晚的月光特别亮,照在战友们的钢盔上,像撒了一把碎银。 当沈阳城陷入火海时,26岁的赵一曼正在哈尔滨组织工人罢工。这位四川宜宾女子,1926年加入共产党后改名换姓,将年幼的儿子托付给丈夫。 1935年她在战斗中被俘,日军用竹签钉入她的指甲,用烙铁烫她的皮肤,却始终无法让她说出抗联情报。狱中她用烟盒纸写下未惜头颅新故国,甘将热血沃中华的诗句,这些浸透血泪的文字,最终被战犯大野泰治珍藏了14年。 临刑前她给儿子的遗书,直到20年后才辗转送到宁儿手中:母亲因为坚决地做了反满抗日的斗争,今天已经到了牺牲的前夕了。这份迟到的母爱,让无数后人动容。 这些个体的抗争,折射出整个民族的觉醒。事变次日,中共满洲省委在沈阳皇寺路福安里3号发出第一份抗日宣言,号召工农兵学商联合起来,驱逐日本帝国主义。 此后14年,从杨靖宇的林海雪原到赵尚志的冰天雪地,从八女投江的悲壮到狼牙山五壮士的英勇,3500万军民的牺牲换来了最后的胜利。 但战争留下的创伤远超想象:东北沦陷期间,731部队进行细菌实验,平顶山惨案中3000平民被屠杀,140万中国劳工被强征至日本做苦役。这些数字背后,是无数家庭的破碎,是一代人的血泪记忆。 今天的和平来之不易,却也面临新的挑战。日本右翼势力篡改教科书、参拜靖国神社,试图美化侵略历史;国际舆论场中,仍有人质疑南京大屠杀的真实性。这种历史虚无主义的暗流,比当年的枪炮更具隐蔽性。 正如黄显声在事变后写下的日记:今日之退让,必酿明日之祸端。我们纪念九一八,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要警惕强权逻辑的死灰复燃,守护用鲜血换来的和平果实。 从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的残历碑,到每年9月18日响彻全国的防空警报,这些具象化的记忆符号,提醒我们:一个国家的尊严,从来不是靠妥协求得。 当年轻一代在社交媒体上转发勿忘国耻时,当孩子们在纪念馆里聆听英雄故事时,历史的接力棒正在传递。正如赵一曼在遗书中所期盼的:宁儿啊!赶快成人,来安慰你地下的母亲!这种跨越时空的呼唤,终将化作民族复兴的强大动力。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772团副团长王近山未经请示就伏击日军。战后他带着缴获的香烟找旅长陈赓请罪,避重
【4评论】【30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