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二十八年,朱元璋要处死宋国公冯胜,冯胜跪在地上说:“皇上,微臣早没了兵权。年纪大了,连兵器都拿不动。为何还要赐死微臣?”朱元璋说:“太子死了,我也老了。最放心不下的就是你。” 朱元璋一句 “最放心不下你”,藏着怎样的杀心? 时间回到元末。那时天下大乱,冯胜和哥哥冯国用在定远举旗,口号是 “保乡里”。 当时朱元璋还是郭子兴手下的年轻将领。他听说冯氏兄弟 “筑寨自保,广纳贤才”,特地骑马跑了三十里去拜访。 冯国用穿着儒服见朱元璋,献上一计:“先取金陵,再图天下。” 朱元璋听后十分认可,当场解下腰间玉带递过去:“这玉带先当信物。等将来成事,一定把你当国士对待。” 后来,冯胜跟着朱元璋渡江。采石矶之战打得惨烈,冯胜带领敢死队冲锋,冲垮了元军水寨。 龙湾之战,冯胜设下埋伏,把陈友谅的军队打得大败。 鄱阳湖大战是关键战役。冯胜身披重甲冲在前面,一支箭射穿他的肩胛。他没有后退,还大喊:“斩了陈贼的,赏万户侯!” 最终朱元璋打赢了这场仗。 洪武三年,朱元璋大封功臣。冯胜被封为宋国公,和徐达、常遇春并称 “开国三杰”。 可冯胜性格急躁如烈火,常因小事惹朱元璋不满。 洪武五年,冯胜西征甘肃。他私自藏了三百匹缴获的西域良马。朱元璋知道后,在朝堂上骂他 “贪墨武夫”,罚了他三年俸禄。 洪武二十年,冯胜征讨辽东。他强娶纳哈出的女儿做妾。后来女婿常茂砍伤降将纳哈出,导致降卒哗变。 虽然后来冯胜收降了二十万人,但朱元璋还是削去他的大将军印,把他贬到凤阳。 在凤阳,冯胜每天在稻草堆上骑马。他还把瓶罐铺在草下,马蹄踩上去发出声响,像战场的金戈声。 他对亲随说:“这不是儿戏,是练习兵法,以防万一。” 但朱元璋的眼线早就把这事报到了应天。 真正让朱元璋想杀冯胜的,是洪武二十二年的一次私会。 冯胜的女婿是周王朱橚。朱橚没接圣旨,就离开封地开封,连夜去凤阳见冯胜。 两人点着蜡烛聊到三更天,话题从 “边防要务” 转到 “储君之议”。 朱元璋得知后,拍着桌子发怒:“藩王离开封地,就像叛乱;大臣私见藩王,就是谋逆!” 他立刻把朱橚贬到云南,又让锦衣卫暗中监视冯胜。 这时太子朱标已经去世五年,皇太孙朱允炆才十六岁,性格柔弱。朱元璋清楚 “主少国疑,功臣必生觊觎” 的道理。 他在《皇明祖训》里写过:“朕起于布衣,深知权柄重要,所以立规矩约束后人。” 但此刻,他更信奉 “除恶务尽”。 之前蓝玉案牵连了一万多人,冯胜也躲不过这场灾祸。 洪武二十八年春天,朱元璋以 “私藏兵器” 为由,召冯胜进京。 冯胜进殿时,桌上已经摆好毒酒和银鞘短刀。他看见案头的《明太祖实录》,想起洪武二十五年的事。 那时朱标临终前拉着他的手说:“冯公忠直,要保护好我的儿子。” 可现在,朱标墓上的树都长粗了,朱允炆还没长大。 朱元璋的猜忌,没了半点温情。 冯胜端起酒盏,看见殿角梁木上刻着 “忠义” 二字。那是他当年写的,字迹已经模糊。 他忽然想起洪武三年封爵时,朱元璋亲自给他系上金带,说:“这金带就像朕的心,君臣一体,永不相负。” 可现在,金带早就蒙了尘,君臣间的誓言也没了。 冯胜喝下毒酒时,窗外传来更夫的梆子声,正是三更天。 他想起五十年前,和哥哥带领乡勇守寨。那时元军围城,箭射得很密集。哥哥冯国用中箭后,还喊着 “守寨”,最后死在寨墙上。 如今自己却要因 “莫须有” 的罪名死去,实在讽刺。 他又想起洪武二十一年,自己平定云南。当地百姓跪在路边迎接,喊他 “宋公再生”。可现在,这些功绩都成了 “功高震主” 的罪证。 毒酒进了喉咙,冯胜忽然笑了。这笑不是悲伤,是明白了。 他终于懂了,朱元璋要的从来不是 “功臣”,而是 “顺臣”;不是 “能臣”,而是 “死臣”。 冯胜死后,朱元璋下令 “冯氏子孙不得承爵”。冯家从此退出了朝堂。 但历史留下了后续。建文元年,朱允炆读《明史・冯胜传》,对伴读说:“冯公若还在,何惧燕藩?” 永乐年间,冯胜的侄孙冯诚在云南平乱。百姓还说 “宋公之后,善战如昔”。 更让人意外的是,冯胜的直系后裔里,出了民国大总统冯国璋。 这或许是历史的玩笑,又或许是对 “功臣” 二字的另一种注解。
洪武二十八年,朱元璋要处死宋国公冯胜,冯胜跪在地上说:“皇上,微臣早没了兵权。年
靖江的过去
2025-09-17 10:41:18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