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淞沪会战中,20岁的小战士王中领,趴在尸堆里4个小时,没专业狙击镜,仅凭中正式步枪,五天毙五名日军狙击手!他凭啥在尸堆里屡创奇迹?淞沪会战的他太震撼。 1937 年秋,上海北郊罗店镇已成焦土。20 岁的江苏睢宁青年王中领,趴在一堆尸体中间。腐肉味混着硝烟,直往鼻腔里冲。 他紧握着中正式步枪,枪身沾着战友的血。这枪是三天前连长牺牲时塞给他的。暗袋里,枪膛里最后五发子弹硌得他生疼。 四小时前,炊事班的老张头蹲在战壕边淘米。日军的狙击枪声突然响起。7.62 毫米的子弹从老张左眼贯穿。 老张没来得及喊出声,就栽进米袋堆。王中领从尸体缝隙里看见,对面日军狙击手正从炸毁的钟楼废墟后露出枪管。 他屏住呼吸,听着自己的心跳声,还有远处日军迫击炮的轰鸣声。这不是王中领第一次面对死亡。 1935 年,徐州城外,15 岁的他用石头砸伤了地主的儿子,只能逃亡。他记得那夜月色惨白,姐姐攥着他的手说:“活下去,比什么都强。” 1937 年,他在徐州火车站看到征兵布告。那抹军绿色,成了他唯一的救赎。 入伍后,他因年纪小没领到枪,却每天在营房后山练习扔石头。百米外的槐树洞,他能三发三中。 1937 年春,团长偶然发现这个勤务兵的特殊天赋。王中领把手榴弹准确投进 50 米外的箩筐。 团长拍着他的肩说:“从明天起,你跟我去射击场。” 三个月后,他的枪法能和老兵媲美。 枪管上的两道划痕,是某次夜间射击时弹壳擦过留下的。1937 年 8 月 13 日,淞沪会战爆发,战火燃遍黄浦江畔。 王中领所在的 11 师 66 团刚到罗店,就遭遇日军舰炮轰击。他记得第一发炮弹落在三连阵地,泥土混着碎肉溅到他脸上。 那味道,他忘不了。第三天,日军狙击手开始专门猎杀我军机枪手。 三排长调整机枪时,被一枪爆头,脑浆溅在王中领的军靴上。王中领主动请缨:“让我试试。” 团长看着这个刚满 20 岁的战士。三天前,三名老狙击手已倒在日军枪口下。 王中领没有专业狙击镜,只有中正式步枪的准星,还有三个月的射击训练基础。他提出战术:在尸体堆里潜伏,用战友的遗体作掩体,等日军狙击手露头。 暴雨夜,王中领带着干粮和步枪钻进尸堆。腐肉的气息让人窒息,更让他紧张的是黑暗中可能响起的冷枪。 第一小时,他数着雨滴落在铁皮上的声音。第二小时,他听着远处日军的皮靴声渐渐逼近。 第三小时,他看见狙击手的轮廓出现在钟楼二楼窗口,枪管在闪电中泛着冷光。 炊事班战士被击杀的瞬间,王中领的枪管已抵住尸堆边缘。他握着中正式步枪,拉动枪栓时发出清脆的声响。 那名日军狙击手转身准备撤离,王中领的子弹从准星间呼啸而出。后来战友在废墟里找到那具尸体,太阳穴的弹孔还在渗血。 次日拂晓,王中领如法炮制。他换上染血的军装,脸上涂满战友的鲜血。 第二名狙击手从教堂残垣后探身时,他看清了对方的军衔 —— 两杠三星的伍长。子弹穿过对方喉部,血雾在晨雾中散开。 日军很快察觉到异常。第三天正午,王中领击毙第四名狙击手后,日军的炮火突然转向尸堆。 155 毫米的榴弹在距他三米处爆炸,弹片削去他半块头皮。昏迷前,他看见战友们冒着炮火冲过来。 班长赵大勇半张脸被弹片划开,却仍喊着 “活着” 朝他冲来。王中领在战地医院昏迷了七天。 醒来时,护士说他的战功已传遍整个师部:五天里击毙五名日军狙击手,其中两名是尉官。 但他更记得班长赵大勇的话:“咱们的血不会白流,这罗店的每一寸土,都是用咱们的命换的。” 伤愈后,王中领重返战场。在接下来的淞沪会战中,他累计击毙日军五十余人。 1944 年,他以优秀射手的身份被保送黄埔军校 19 期特训班。抗战胜利后,他选择退役,在浙江富阳当起普通农民。 2015 年,98 岁的王中领躺在病榻上对孙子说:“那杆枪我埋在老槐树下,枪托上还刻着连长的名字……” 王中领的故事,不是个例。淞沪会战中,无数像他一样的普通士兵,用生命坚守阵地。 他们没有先进装备,却凭着勇气和信念,在战场上与敌人死拼。如今,硝烟早已散去,但这些英雄的事迹,不该被遗忘。
1937年,淞沪会战中,20岁的小战士王中领,趴在尸堆里4个小时,没专业狙击镜,
靖江的过去
2025-09-14 10:37:26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