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来说说“君子不器”。 前文在讲君子的五个维度时说到君子的格局为“不器”。但是总觉得还未说通说透。我们再来参详参详。 先看出处。 子贡问孔子:自己是否算得上君子, 孔子称汝“器”也。 子贡追问何器? 孔子答“瑚琏”。(即宗庙中贵重的礼器。虽看似风光无限,实则用途单一)。 何谓器?易经有言“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用哲学的话说,“道”是指超越具体形态的终极法则(如宇宙规律、精神境界),具有无形性、普遍性和本体性。 “器”则指可感知的实践形式(如仪式、工具、社会规范),具有物质性和功能性。 孔子在这里以“瑚琏”评价子贡,既是极高的赞许,也是委婉的提点。赞许其才学如国之重器,堪当大任;提点其境界仍为“器”所拘,未达化境。 君子所应该追求的是“形而上”的“道”。道是宇宙运行、人伦日用的根本规律和终极真理。它无形无象,周流不息,无所不包。因此,君子不能像器物一样,将自己固化、特化、物化。 理学大家朱熹从“格物致知”角度理解“君子不器”,即君子读书做事,并非为了掌握几门技艺,而是要领悟那根本之“理”。要体悟其中生生不息的“仁”;要洞悉背后的天地秩序。要透过“器”的用途,把握其内在的“理”。 心学集大成者王阳明则从“心性本体”的角度解释“君子不器”,君子的心体本身即是“道”的显现。人心之本然是“良知”,良知如明镜一般,朗照万物,应变无穷。君子之学,不是向外求取知识使自己成为某种“器”,而是向内体认、发明和践行自己本有的良知。运用“器”,却不被“器”所束缚,这便是“知行合一”,以“器”成“道”。 理学与心学最终都归结于“道器一体”:无“道”则“器”失意义,无“器”则“道”无依托。 二者本质是“体用关系”,非孤立存在,如南怀瑾先生举的例子:电流是“道”,灯泡是“器”,共同作用才能发光。 “道”蕴含于“器”中,“器”则是承载“道”的载体。 我个人理解:孔子所说的“君子不器”就是说真正的君子,不能沉迷在物质的世界,而要去求道、体道、悟道、证道,最终“道”“器”圆融,成就真正的“不器”君子! (注:本文为二稿,一稿已删除)
再来说说“君子不器”。 前文在讲君子的五个维度时说到君子的格局为“不器”。但是总
上善若茶说
2025-09-17 07:36:48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