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论“君子不器”。 “君子不器”短短四字,道尽了中国人千年的处世智慧。即便在当下

上善若茶说 2025-09-17 00:36:42

再论“君子不器”。 “君子不器”短短四字,道尽了中国人千年的处世智慧。即便在当下,它也精准地击中了众多人被“工具化”的痛点。昔日,子贡询问孔子自己是否算得上君子,孔子称他是“器”。子贡追问是何种器,孔子答曰“瑚琏”,即宗庙中贵重的礼器。虽看似风光无限,实则用途单一。 程朱理学主张“性即理”,意味着万事万物皆蕴含着“理”。君子读书做事,并非为了掌握几门技艺,而是要领悟那根本之“理”。 “格物致知”并非让人对着一草一木成为植物学家,也不是学了礼乐射御就成为技术工人。观察草木,是要体悟其中生生不息的“仁”;学习技艺,是要洞悉背后的天地秩序。要透过“器”的用途,把握其内在的“理”。 “器”的形态与用途千差万别,但真正的“理”是相通的。修行到家的君子能够将“理”与“用”完美融合。 王阳明言“心外无物”,“器”并非冰冷的外在工具,而是良知的体现。一把菜刀,既能用于切菜做饭,也能伤人作恶,并非刀有善恶之分,而是内心的念头使其发生了变化。所以,莫要埋怨“器”,应先审视自己的“心”。君子运用“器”,却不被“器”所束缚,这便是“知行合一”,以“器”成“道”。 “道器合一”才是真正的追求。 理学与心学最终都归结于“道器一体”。“道”“体”与“用”不可分割:王船山说“器道相须”,“道”蕴含于“器”中,“器”则是承载“道”的载体。君子无需追求玄奥的“天道”,在日常的穿衣吃饭、工作做事等“器”中,便能探寻到“道”。 理学倡导“格物穷理”,心学主张“发明本心”,二者并非相互对立,而是相辅相成。君子既要探究“器”中的“理”,又要明悟自己的“心”,如此方能使“道”与“器”融为一体,不分彼此。 真正的明白需付诸实践:顾炎武说“理学,经学也”,意味着“道器合一”并非空谈,需应用于实际事务,能够经世致用才是真本领。 朱熹说“理在气中”,阳明说“心外无物”,实则二者所表达的是同一道理:“道”与“器”本为一体,迷茫时会觉得它们是两个事物,相互妨碍;觉悟后便会知晓它们是同一事物,运用自如。 “道”“器”圆融,方能成就真正的“不器”君子! 君子物本 君子语录 君子言论 君子不才 君子使物

0 阅读:0
上善若茶说

上善若茶说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