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总统特朗普今天(北京时间9月15日)发文写道:“当制造极其复杂的产品、机器和其他各种‘东西’的外国公司带着巨额投资进入美国时,我希望他们能带上他们的专业人才,在他们逐步退出美国、回归他们的国家期间,在美国本土教授和培训我们的员工如何制造这些独特而复杂的产品。 9月4日佐治亚州布莱恩县,现代汽车与LG新能源合资的电动汽车电池工厂被数十辆装甲车包围。美国国土安全调查局联合移民与海关执法局展开突击检查,475名工人被戴上手铐押走,其中300余人为韩国籍。 这场行动创下美国国土安全部单次抓捕人数纪录,更因目标直指韩美两国最大合资项目引发外交风波。被捕者中既有韩国总部派来的技术专家,也有当地招聘的普通工人,甚至包括通过免签计划入境参加商务会议的短期访客。 突袭行动的导火索指向企业用工合规问题。据执法部门披露,该工厂存在大量非法务工人员,部分韩国籍员工持商务签证从事生产工作。 但韩国方面立即反驳,指出被捕者包含30多名按正规程序外派的专家,其中12人持有美国政府特批的工作许可。更戏剧性的是,移民律师查尔斯·库克透露,两名参加项目会议的韩国工程师在机场被捕,他们原计划72小时后回国,却因"涉嫌非法就业"遭羁押。 这场执法风暴迅速升级为外交事件。韩国外交部紧急召见美国驻韩大使,要求保障被拘人员权益;现代汽车暂停126亿美元投资项目的所有建设工作;LG新能源首席人力资源官亲赴美国处理危机。 在各方斡旋下,韩国政府最终包机接回被拘人员,但项目进度已滞后两周。更深远的影响在于,多家跨国企业开始重新评估在美投资风险,某德国汽车巨头甚至暂停了价值50亿美元的电池工厂选址计划。 特朗普的最新声明正是这场风波的延续。他提出"技术换就业"的交易模式:欢迎外国企业带来先进制造技术,但必须通过"师徒制"培训美国工人。 具体而言,企业需承诺在项目周期内,由外籍专家直接指导本地员工掌握核心技术,直至能够独立运营生产线。这种安排既满足企业急需的技术人才需求,又确保美国获得产业升级的关键能力。 政策设计暗含双重考量,通过强制技术转移削弱外资企业的垄断优势,防止其利用低成本外籍劳工挤压本土企业生存空间。移民执法部门负责人霍曼直言:"非法雇佣不仅违法,更破坏公平竞争——某些企业用低薪移民压低工资标准,迫使合规企业难以生存。" 此举试图缓解制造业"空心化"困境。数据显示,过去五年美国流失的120万个制造业岗位中,43%与外资企业撤离有关。 但政策落地面临现实挑战。某日本电子企业负责人透露,培养一名能独立操作精密机床的技术工人至少需要三年系统培训,而外资项目平均周期仅18个月。更棘手的是技术保密问题,德国工业机器人巨头库卡明确表示,核心算法培训仅限总部进行,美国工厂仅能获得标准化操作手册。 这场风波暴露出全球化时代的深层矛盾:资本流动与技术壁垒的冲突、就业保护与产业升级的平衡、国家主权与企业利益的博弈。当特朗普政府试图用行政手段重构产业生态时,跨国企业正在重新计算在美投资的成本收益。 对于普通读者而言,最直观的疑问或许是:未来购买进口汽车时,价格标签上是否会多出一项"技术培训费"?这场围绕制造业的争夺战,或许才刚刚拉开序幕。 您如何看待政府强制企业转移技术的做法?在全球化与本土化之间,是否存在更优解?欢迎在评论区分享您的观点。
美国国务卿急了!就在刚刚!美国国务卿拍桌子表态:现在最关
【28评论】【18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