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无人机为啥会大规模进入波兰,会触发北约集体防御条款吗?不会,因为最终解释权在美国,而美国有着灵活且能随意移动的红线。未来几年,全球吃瓜群众将见证美国政府极其柔软的水蛇腰。 9月9日,19架俄无人机进入波兰领空长达7小时。波兰与北约联合拦截,击落至少3架,部分无人机深入热舒夫机场,而这个机场恰恰就是北约援乌枢纽。 波兰政府声称无人机来自俄罗斯,俄方并未否认,只是否认计划打击波兰境内目标。泽连斯基发文宣称,这是“经过深思熟虑的,绝非偶然”。北约官员则宣称,尚未确定俄无人机进入波兰领空是有意为之。 10日,特朗普发文回应,“俄罗斯无人机飞入波兰领空是怎么回事?开始了!”11日,他表示无人机事件“可能是失误”,“无论如何,我对整个情况都不满意,希望它会结束。” 其实,北约最具吸引力的就是第五条,但这恰恰也是北约最魔幻的地方,乌克兰加入北约是为了不挨揍,结果却因为想加入北约而被揍。试问加入北约就不会挨揍吗?纯纯想多了,因为最终解释权在美国手里,这货有的是办法避免出兵。 所以,第五条更多的是威慑意义,没啥实质意义。其实,《美日安保条约》也一样,并不会因为日本被揍而自动触发。所以,大伙别以为它们签个条约就有多牛逼,关键在于是否有能力执行。 公司签合同之所以有效,是因为有国家提供背书,可以强制执行。但如果是跨国合同,比如你跟印度企业签合同,试问谁来给合同提供背书?上升到国家之间的协议,那就更扯了! 这就意味着无论是北约条款,还是美日安保条约,都存在单方面毁约且不受惩罚的丛林逻辑。因为美国既是运动员,又是裁判,这就注定了它不可能给自己掏红牌。 所以,北约对于俄无人机进入波兰的处理大概会是这样的:社媒发文→召开会议→激情演讲→合影留念→发表声明→记者提问→坚决制裁→各回各家→社媒发文……最终变身会议仙人、新媒体达人。 其实,战争与和平的循环是人类历史的基本节奏,其本质是群体之间的差异与竞争,早就刻入了人类基因。从人类历史来看,战争是常态,和平反而是非常态。 二战至今,长达80年的和平让很多人产生了和平是常态的错觉,其实和平一直是珍贵的奢侈品。大伙想想从1840年到1949年,甚至上溯到1644年,在长达300多年的时间里,中华民族真正享受过和平吗? 二战后,许多小国获得了与自身实力不匹配的安全与发展红利,新加坡、瑞士、卢森堡等小国的成功往往被用来证明“小即美”的发展模式,甚至被有些人拿来否认“落后就会挨打”。其实,一旦世界右转,大国间竞争加剧,国际规则被弱化,小国便会首当其冲。 在一个日益信奉“实力即正义”的世界中,当“基于规则的秩序”向“基于实力的秩序”转变时,小国的安全成本会急剧上升。当小国无力支付这种成本时,就会面临被消灭或者被吞并的窘境。 波兰的遭遇并非孤立事件,而是世界右转的信号灯。它在提醒全球吃瓜群众:和平不是历史常态,而是需要精心维护的脆弱平衡;国际法不是自动执行的魔法,而是需要实力背书的政治构造;小国安全不是天赐礼物,而是地缘政治格局的副产品。 在这个不确定性加剧的时代,所有国家都必须重新思考安全的代价到底是什么,且必须为一个更加动荡的世界做好准备。所以,被无人机阴影笼罩的不只波兰,而是整个战后国际秩序的黄昏!
为什么说中国要感谢的是乌克兰而不是俄罗斯?因为中国军工的崛起,离不开一个特别的国
【3评论】【4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