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人现在就认为,远东地区很难守住。因此大鹅不敢对远东地区进行投资,一方面担忧开发投入后,最终便宜了邻近的东方大国。二是它们的经济状况今非昔比,不敢轻易投入。 2023年,俄罗斯政府公布的数据显示,远东地区GDP同比下降2.2%,工业生产指数下滑3%,看似庞大的固定资产投资中,60%依赖联邦预算拨款或外资注入。 以贝阿铁路改造项目为例,这条贯穿西伯利亚的“大动脉”,因资金缺口导致电气化升级工程停滞,工程队在零下40度的寒风中苦等数月,最终只能撤离。 类似场景在远东并不罕见——雅库特的“罗曼”金银矿因地质勘探许可争议搁浅,外贝加尔的卢戈坎铜矿因环保评估反复修改方案,连符拉迪沃斯托克自由港的自动化仓库项目,也因土地审批拖延而错过国际物流旺季。 资金困局背后,是俄罗斯经济结构的深层矛盾。2025年9月,俄罗斯央行将基准利率维持在17%的高位,试图遏制8.2%的通胀率,但此举直接导致企业融资成本飙升。 远东最大的煤炭企业“西伯利亚能源”不得不暂停新矿开发,转而通过裁员压缩成本;阿穆尔州的天然气化工综合体项目,因设备进口关税上调,预算超支达30%。 更棘手的是,俄罗斯财政对能源出口的依赖度仍高达65%,而2025年国际油价波动使远东地区矿产资源开发收益大幅缩水,地方政府甚至出现“用黄金换水泥”的窘境——雅库特州为筹集基础设施资金,不得不拍卖部分金矿开采权。 地缘政治的阴影同样笼罩着远东。2022年“东方-2022”军演期间,俄罗斯太平洋舰队40%的舰艇因技术故障无法出动,暴露出军事部署的脆弱性。这种无力感在民间蔓延为普遍焦虑:哈巴罗夫斯克边疆区的民调显示,68%的居民认为“远东难以抵御外部势力渗透”,犹太自治州甚至将中国资本列为“安全风险”。 这种心态直接反映在政策上——2023年,中国太平洋恩利公司因收购俄罗斯捕鱼船队被强制出售资产,理由是“违反战略领域投资法规”;2025年,俄罗斯提高进口汽车报废税至85%,导致中国车企在远东市场的份额骤降40%。 但俄罗斯的矛盾之处在于,它既警惕外资,又极度依赖外资。2023年中俄贸易额突破2450亿美元,中国对远东投资占该地区外资总额的90%,从“西伯利亚力量”天然气管道到同江铁路大桥,从百万公顷耕地租赁到符拉迪沃斯托克港内贸中转,中国企业的身影无处不在。 然而,这种“深度合作”始终伴随着政策摇摆:2025年4月,俄罗斯突然叫停库页岛能源合作项目,要求中方重新谈判分成比例;6月,图们江跨境物流园区因“技术调整”暂停施工,导致中国东北企业货物积压。 更令投资者不安的是,俄罗斯地方政府的合同条款频繁变更,某东北国企高管透露:“我们签的十年协议,第三年就被要求追加投资,否则就收回土地。” 这种“既要又要”的姿态,本质上是国力衰退与地缘焦虑的双重投射。苏联解体后,远东人口从1990年的1000万锐减至2025年的800万,平均每平方公里仅1.1人,劳动力外流速度是西部地区的3倍。 为吸引人口,俄罗斯推出“远东一公顷”法案,但五年仅吸引不到10万人申请,且多数为退休人员。与此同时,中国东北企业对远东投资意愿降至12%,他们更倾向于将远东作为“出口市场”而非“长期基地”——在黑河口岸,中国商人每天将数吨日用品运往布拉戈维申斯克,却鲜有人愿意在当地建厂。 如今,远东开发已陷入恶性循环:基础设施落后导致投资成本高企,高成本吓退外资,外资减少又加剧基础设施匮乏。2025年9月,普京在东方经济论坛上重申“远东是21世纪国家优先事项”,但政府未来三年对该地区拨款却逐年递减——2025年559亿卢布,2027年降至520亿卢布。 这种“雷声大雨点小”的姿态,让外界对远东的未来充满疑虑:当资源红利逐渐消退,当地缘博弈愈发激烈,这片冻土究竟会成为连接欧亚的桥梁,还是沦为大国博弈的棋子? 远东的困境,折射出后冷战时代中小强国在全球化中的普遍难题:如何在维护主权安全与吸引外部资源之间找到平衡?当俄罗斯人望着地图上那片占国土36%的广袤土地,他们或许正在思考一个更根本的问题——我们究竟是在开发远东,还是在守护一个注定无法实现的梦? 那么,你们如何看待俄罗斯远东开发的困境?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观点!
俄罗斯那么大,却只剩一小块能住人,地图骗了我们整整30年! 远看1700万平
【2评论】【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