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申办2036奥运”不是低调,是中国把账本翻给世界看:北京那届花了四百多亿人民

语蓉聊武器 2025-09-12 14:37:02

“不申办2036奥运”不是低调,是中国把账本翻给世界看:北京那届花了四百多亿人民币建的鸟巢、水立方,赛后一年维护吃掉上亿元,里约主场馆杂草丛生、东京负债比福岛核废水还难排,国际奥委会现在改口“可持续”,其实就是没人愿意接盘。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申办奥运会曾是全球城市的狂欢。 各国派出最精锐的团队,带着精心制作的宣传片和规划图,在国际奥委会的会场外彻夜守候,只为能在投票环节多争取一票。 那时候,能拿到主办权,仿佛就握住了提升国际地位、拉动经济增长的金钥匙,报纸头条、街头标语,全是对这场盛会的憧憬。 可短短几十年,风向就变了。 2036 年奥运会申办的消息发布至今,愿意公开表态的国家屈指可数。 曾经需要通过多轮投票才能决出的主办权,如今成了国际奥委会需要主动 “推销” 的项目。 这种转变,并非体育精神的褪色,而是各国对成本与收益的计算越来越清醒。 举办一场奥运会,投入的资金是个天文数字。 从基础设施建设到赛事运营,从安保服务到媒体保障,每一项都需要巨额资金支撑。 这些钱如果用在民生领域,能解决多少家庭的教育难题,能改善多少社区的医疗条件,能让多少低收入群体住上安稳的房子,这些都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远比一场持续两周的赛事更能让老百姓感受到生活的变化。 中国在 2008 年举办奥运会时,有着特殊的时代背景。 当时,中国正处于快速融入世界的阶段,需要一个平台向全球展示发展成果,让世界看到中国的进步与活力。 借着举办奥运会的契机,北京的城市基础设施得到了跨越式提升,交通网络更加完善,城市面貌焕然一新,这些都为后续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但现在的中国,已经不需要通过奥运会来证明自己。 而老百姓的关注点也在发生变化。 过去,大家可能会为了一场国际盛会的举办而欢呼雀跃,如今则更关心身边的小事:小区周边的菜市场是否新鲜实惠,孩子上学的路途是否安全便捷,父母看病是否方便省心。 这些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民生问题,才是衡量幸福感的重要标准。 把大量资金投入到奥运会这样的大型赛事中,显然不如用在改善民生上更能获得民众的认可。 中国明确表示不申办 2036 年奥运会,并非没有能力,而是基于现实的理性选择。 有网友是这样看待这件事情的,不申办 2036 年奥运会,这决策太清醒了!上世纪争着办奥运,是那会儿需要靠盛会刷存在感。 现在中国高铁通县、5G 连村,空间站在天上转,新能源车跑全球,实力摆在那儿,根本不用靠奥运证明啥。 老百姓要的是菜市场新鲜、上学不挤、看病方便,把办奥运的钱投到这些民生事儿上,比建一堆用两次就闲置的场馆实在多了。 国家的发展最终目的是为了让人民过上更好的生活,将资金和精力投入到民生改善、科技创新、环境保护等领域,才能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让老百姓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升。 奥运会的本质是促进全球体育交流与合作,而不是给主办国带来沉重的负担。 当各国都能以更理性的态度看待奥运会,将其回归到体育本身的意义,或许才能让这一盛会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继续传递团结、友谊、进步的精神。 如果各位看官老爷们已经选择阅读了此文,麻烦您点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各位看官老爷们的支持!

0 阅读:0
语蓉聊武器

语蓉聊武器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