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曾经这样评价过抗美援朝战争,中国如果不出兵,美国人不会打到中国去,而美国人却用了超过3000本著作来评价这场战争,将中国志愿军的英勇作战视为壮举,言外之意说,美国人是被打服了,这场战争是中国崛起之战。 日本史学家和田春树在《朝鲜战争全史》里有过这样的论述。他认为新中国在这场战争中收获了预料之外的胜利。但有些声音却固执地宣称,中国如果当初不出兵朝鲜,美国人根本不会把战火烧到中国境内。 这种说法显然忽略了最基本的战略现实。1950 年的美国钢产量已经达到 8772 万吨,而中国当时只有 60.6 万吨。美国人的坦克飞机像潮水般涌向朝鲜半岛时,他们的航母舰队早已游弋在台湾海峡。这种情况下,说美军没有跨过鸭绿江的打算,谁能相信? 志愿军跨过鸭绿江的决策,让世界看到了新中国的骨气。当时的西方国家没人相信这支刚刚结束内战的军队能对抗世界头号强国。美军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布莱德雷后来不得不承认,麦克阿瑟那神话般的尊严被中国人打碎了。这位 “军事天才” 在彭德怀面前根本讨不到任何便宜。 上甘岭的 43 天,成了美军永远的噩梦。志愿军战士用坑道工事对抗着铺天盖地的炮火。美军光是落在阵地周围的炮弹就超过 1.5 万发。可那面布满 381 个弹孔的战旗,最终还是飘扬在了主峰上。 黄继光用胸膛堵住机枪眼的瞬间,不仅打开了进攻的道路,更打碎了美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十二军的一个排在冰天雪地里连续打退 13 次冲锋,歼敌 280 多人。这样的战绩让美军将领百思不得其解。 李奇微在回忆录里详细描述过他见到的溃败景象。元旦那天的汉城城外,韩国士兵的卡车汇成了逃亡的洪流。他们没有秩序,没有武器,唯一的念头就是离中国军队越远越好。 这位接任的 “联合国军” 司令不得不下令放弃汉城。他承认志愿军太熟悉地形,太能吃苦。他们在夜间轻装行军,总能在美军最意想不到的时候发起攻击。 美军的战术弱点被志愿军狠狠抓住。泰勒将军后来总结,中国人太狡猾。他们总在黑暗中靠近阵地,然后和美军贴身近战。这样一来,美军的炮兵和空军优势根本发挥不出来。 《朝鲜战争中的美国陆军》一书里有个形象的比喻:志愿军像旅馆主人一样熟悉每一寸阵地,而美军不过是匆匆过客。这种评价里藏着多少无奈,只有亲历过的美军士兵才懂。 克拉克成了美国历史上第一个在没有胜利的停战协定上签字的司令官。他在回忆录里写满了失望和痛苦。这场战争让美国付出了超过 36500 人的伤亡代价。 而志愿军的牺牲更大,197653 名烈士永远留在了朝鲜的土地上。他们用生命换来了什么?彭德怀说得明白,西方侵略者架起几尊大炮就能霸占一个国家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战后的世界不得不重新打量中国。和田春树注意到,通过这场战争,新中国完全确立了在国际社会的地位。志愿军在现代战争中经受了考验,成长为一支真正的正规军。 更重要的是,战争的胜利给国内带来了巨大变化。从 1953 年开始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为国家的工业化打下了基础。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的崛起印记。 美国人用超过 3000 本著作来研究这场战争。他们分析战术,复盘战役,试图搞懂为什么装备落后的志愿军能打退机械化的美军。 这些著作里藏着的,其实是对手的敬畏。当初那些嘲笑中国军队是 “叫花子” 的声音,最终变成了对 “钢少气多” 的赞叹。 这场战争教会世界一个道理。中国人民不好惹,惹了也不好办。志愿军在冰天雪地里啃冻土豆的坚守,在炮火中用身体铺路的冲锋,不是为了称霸,只是为了不让历史重演。当克拉克在停战协定上签字时,他可能没意识到,自己亲手为新中国的崛起盖上了印章。 七十年过去,那些写满志愿军英勇事迹的美国著作还在出版。它们像一个个注脚,印证着这场战争的意义。中国的崛起不是敲锣打鼓来的,是用鲜血和勇气拼出来的。这一点,日本人看明白了,美国人也写明白了。历史早就给出了答案。
日本人曾经这样评价过抗美援朝战争,中国如果不出兵,美国人不会打到中国去,而美国人
康安说历史
2025-09-12 12:39:12
0
阅读:0